2025年,星链卫星大量坠落地球的消息持续引发广泛关注。回顾过往数据,2020年仅有2颗星链卫星坠落,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16颗,2020 - 2024年期间,坠落地球的星链卫星多达583颗。不仅如此,这几年间,坠落地球的低轨道卫星总数达1190颗,星链卫星占比近半。
从网络新闻可知,2025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多颗星链卫星出现轨道异常,疑似即将坠落。这一系列现象背后,是太阳活动在“作祟”。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第25活动周期自2019年开启后愈发活跃,2024年达到高峰。太阳活动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引发地磁暴,加热地球大气层,使近地轨道空气密度增大,增加了航天器的空气阻力,导致其速度变慢、轨道降低,最终坠落地球。
地磁暴对航天器的影响不容小觑。据《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资料,2025年9月15日05:00 - 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3小时达大地磁暴水平(Kp = 7),6小时达小地磁暴水平(Kp = 5)。此次大地磁暴由太阳日面中心的冕洞高速流到达地球引发。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地磁暴对近地轨道卫星的具体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轨航天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中国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也不例外。
网络上也有诸多案例,如2024年某次地磁暴期间,多颗低轨道卫星信号中断,轨道数据出现异常波动。这充分表明地磁暴的频繁出现,给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
空间站飞行高度约400公里,处于近地轨道,其体积大且拥有巨大的太阳翼,“迎风面”大,受到的空气阻力比一般卫星大,速度和高度每天都在下降。然而,空间站并未像星链卫星那样快速坠落,这得益于其精妙的设计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空间站设计寿命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建造时就充分考虑了轨道衰减问题。为维持飞行速度和高度,空间站需启动发动机加速,而这需要消耗大量推进剂。货运飞船承担起了为空间站输送推进剂的重任。以中国空间站为例,当前执行任务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除搭载航天员所需物资和科学载荷外,还携带大量推进剂,确保空间站能长期稳定运行。
虽然目前给众多卫星进行“太空加油”在技术和经济上尚不现实,但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或许能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研发新型推进系统,减少推进剂消耗;探索太空资源利用,就地获取能源和材料,为航天器提供持续动力。
同时,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监测和预警也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更精准的太阳活动预测模型,提前掌握地磁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航天器可以提前调整轨道或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受损风险。
在航天探索的征程中,星链卫星的坠落和空间站的稳定运行只是其中的两个片段。面对宇宙的未知和挑战,人类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更加智慧和坚韧的方式,驾驭苍穹,开启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