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最美的样子,是什么?是知识在师生间流动时的闪光,是岁月走过仍能被铭记的温暖,是走出考场的人最终走上讲台——把自己曾经收到的光,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下一颗渴望成长的心。
在我们海亮,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曾在这里读书、追梦、奔赴山海;数年之后,他们选择回归,以教师的身份重新扎根这片土壤。“从受教者到传道人”,不仅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教育的循环、一种精神的接力和一次温暖的奔赴。
今天,让我们透过2021届毕业生马佳丽老师的讲述,走进一个关于青春、成长与回归的故事。看她如何从海亮的学生成为海亮的点灯人,如何用自己走过的路,为更多孩子照亮前行的方向。
![]()
01
海亮时光:
那些为我埋下教育种子的日子
关于在海亮读书的那段记忆,总是充满着温暖与力量。那是一月的寒冬,首考迫在眉睫,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自发组成了一支“背书小分队”。每天晚自习时候,我们就抱着复习资料,推开教室门,走进寒风凛冽的走廊——有时也会躲进走廊拐角处,亦或是空的美术教室。外面风声呼啸,我们却大声读书读得热火朝天,白气呵在冷空气中,像一段段看得见的努力。脸颊有时冻得发红,写字时指尖发僵,可没有人抱怨。我们面对面站成圈,你问我答、我背你听,重点知识的时间线就这样一点点清晰起来。谁卡住了,总有人悄悄提示;谁背顺了,大家都默默点头。那种感觉很奇妙——明明是一场一个人的战役,我们却仿佛并肩作战。对未来的迷茫和压力,在这样的陪伴中悄悄消散了。
![]()
▲高一军训时的马佳丽和同学们
直到现在,高考备考时候的背书声好像还回荡在耳边。我早已记不清当时一次次模考的分数,但却永远记得那份暖:是同伴并肩的信任,是坚持到底的踏实,是年少时才有的纯粹拼劲。有些东西,真的比结果更珍贵——它们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里,依然持续地发着光。
![]()
▲马佳丽宁波大学毕业照留念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踏上教育之路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王泽军。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她为我们上的第一堂课:那并不是常规的文言文或阅读理解,而是一场以音乐开篇的对话。她让我们聆听旋律中的情感起伏,从音符中读懂文学的节奏与意境。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可以这样教,课堂可以如此自由且让人印象深刻!
王老师每一天都衣着得体、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她不仅仅是在讲课,更是在展示国学之深度、演绎文学之魅力。她带我们穿越唐诗的豪迈、宋词的婉约,也领我们细读现代散文里的生活哲思。知识不再是被硬塞进脑中的符号,而是像清澈的溪流,自然而然流淌进我们心里,温柔却深刻地滋养着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灵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在语文课上,当老师要我们思考自己将来想成为的人时,这个念头第一次清晰地浮现:“我想成为像她这样的老师。”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
▲认真自习时的马佳丽和同学们
这颗梦想的种子,从那一刻起便悄悄埋进心底,在海亮这片教育的沃土中默默生根、发芽。数年之后,它终于长成一条清晰的路,引领着我走出大学的校门,再次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我也拿着课本走上讲台,而且是和我最爱的王老师在一个年级代课,这种熟悉并且亲切的感觉让我更加明白: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呼应;而好的老师,原来真的可以照亮另一个人的人生。
02
从坐到站:
跨越身份后的挑战与成长
站在讲台上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如同绷紧的弦——既有初为人师的兴奋,又夹杂着难以掩饰的忐忑。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备课或授课,而是如何拿捏与学生之间那道微妙的距离。太亲近,怕失去课堂的权威感;太疏远,又担心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刚开始那几天,我常常坐在办公室反复思考:该怎么做,才能既成为学生信任的伙伴,又不失教师的专业身份?
![]()
▲站上讲台的马佳丽
就在我陷入迷茫时,记忆深处浮现出我的高中英语老师——陈虹。那时的她,在课堂上总是雷厉风行:语法必须精准、发音务必标准,笔记差一个逗号都要被打回重写,我下课见到她都绕道走。可就是这样一位课堂上不苟言笑的老师,随着长时间接触下来,我发现她私底下就是一个率性、可爱、爱吃火锅的“重庆妹子”,她会和我们聊起家乡的各种特色美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偶尔还会调皮地用重庆话开玩笑。
![]()
▲研学时和同学们在一起的马佳丽
那种严厉与温柔的反差,让我渐渐明白:课堂上的高标准,是出于她对专业的坚持;而课后的真诚,则源自她对学生的关爱。正是这样的回忆,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刚柔并济”。我不再纠结于“距离”的设定,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用专业和负责赢得学生的认可;同时,我也学着在课后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逐渐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因为我自己也刚刚走过他们正在走的路,我比谁都清楚高一学生的压力和困惑。十门功课同时压来,每天像打仗一样——这种手忙脚乱、作业写不完的焦虑,我都亲身经历过。也正因如此,我从不愿盲目追求作业的数量,而是更看重真正的吸收和理解。
![]()
▲马佳丽正在向王老师请教问题
我常常请教王老师,跟她聊学情,谈教法,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逐渐感悟到了很多道理。目前我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在教学中要坚持“精准投放、分层设计”的原则,有的同学夯实基础就够了,有的则需要拓展提升,因此我尝试不布置千篇一律的任务,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真正适合他们的语文作业。慢慢地,学生发现我的作业“可以做完”,而且“做了有用”。他们不再应付了事,反而开始主动规划、及时上交,甚至有人跑来问我:“老师,明天咱们学什么?我先预习一下!”这份“刚刚经历过”的熟悉感,让我更容易读懂他们的沉默、焦虑和期待。我不仅是在教语文,更像是在陪伴另一个“当年的自己”成长。于是我更加确信: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真诚的懂得和平等的共鸣——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是一段青春照亮另一段青春。
03
传承展望
在教育的热土上绽放青春
如今,我正带着海亮“因材施教,每个生命出彩”的教育理念,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我尤其关注那些对文言文既有兴趣、又有潜力的学生。于是,我主动利用课后时间,为他们开设了“文言文拓展小课堂”。记得学完《劝学》之后,我邀请了几位学生来到办公室,我们一起对比阅读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劝学》文本。从荀子的原典到后世学者的点评,从文章结构到思想脉络,大家在讨论中逐渐放开胆子、激发思考。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不成熟、不完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勇气。那一刻,灯光下是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认真做笔记的样子;耳边是他们渐渐踊跃的提问和彼此辩论的声音。我仿佛透过他们,看见了当年那个坐在海亮课堂、对知识充满渴望的自己。
![]()
▲课堂上和学生们互动的马佳丽
若问我对海亮的感情,那就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这片沃土培育了我的梦想,而现在,我要在这里培育更多的梦想。从坐台下的聆听者到站讲台的引路人,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热爱。我相信,教育就是一场温暖的循环:当年老师为我点亮的灯,现在我要用它去照亮更多的年轻生命;当年收获的关爱,现在我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学子。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常常想起这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很庆幸,我正在成为那个点火的人,用自己的青春,去点亮更多青春;用自己的热爱,去点燃更多热爱。这就是我与海亮的故事,一个关于爱与传承、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故事。
![]()
▲马佳丽和王老师正在交流学情与教法
马佳丽老师的故事,只是海亮教育传承中的一个温暖片段。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还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正把曾经收获的关爱与知识,转化为今日讲台上的热爱与担当。他们曾沐浴光,如今成为光;他们曾追随路,如今铺就路。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真实的成长;没有单向的给予,只有双向的滋养。
我们致敬每一位选择回归的海亮人,你们让教育的美好代代相传;我们也期待更多学子能像你们一样,无论走向何方,始终不忘来时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方向。
海亮的教育故事,正在继续;
教育的星星之火,永远明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