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特区立法会发表一份施政报告;其称:特区政府将争取于本届立法会休会前推出网约车规管条例。
香港同样对网约车现象非常头疼,出租车司机们怨声载道,网约车平台却越来越多;出租车司机原有约20万名,而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在短短的数年内却能飙升至26万名以上!结果导致出租车日均载客量在十年间下跌29.4%,在整体公共交通中的占比下跌至5.8%。
于是香港的出租车司机们开始“钓鱼”网约车,举报证照不齐全的违规车辆。
两方的矛盾愈发激烈。
这也是香港基于推出进一步完善后的网约车规管条例的原因,但是网约车究竟该如何管理,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从来不应该有网约车的出现,只应当有出租车的功能进化与服务优化。
什么是网约车?
其全称是网络预约出租车,本质还是出租车。
可是一个“网约车”的新名称总会让许多人认为网约车是网约车、出租车是出租车,两者是不同的;这种错误的认知成就了网约车,当然其中也有网约车初期服务水平偏高的因素存在。但是网约车毕竟还是出租车,其属于公共交通的一部分,那么网约车则不应该单独进行分支;正确的思路应当是对现有出租车进行功能的提升,也就是引导或要求现有出租车经营企业配套提供出租车的网络预约服务功能,并按照日均订单量、实际出行需求量对网约车保有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出租车保有量是一定需要合理匹配的,只有让车辆保有量和出行需求量1:1的匹配,出租车才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而只有保证出租车的收入的合理,其服务水平也才能得以保证,否则,出租车的服务水平只会越来越差。
而网约车的出现恰恰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并且在网约车单一领域里也开启了价格竞争。
结果只能是两类出租车的服务水平整体变差,从业司机的“怒气值”也难免会持续升高。
而导致该结果的根源正是网约车没有保有量的限制!所有网约车经营企业(平台)都可以持续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反之,对其保有量加以必要的限制则是解决两类出租车矛盾的理想方式。
同时,网约车是一定不应该允许私家车准入的,如果允许的话,至少车辆必须注册为营运车。
公共交通是开不得玩笑的,让私家车车主进入该领域很“玩闹。”
驾驶面向公众的汽车开展载客运输,其司机必须有对应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甚至是一些急救知识;车辆也必须进行高频率的检测,否则其超高的行驶里程很难保证车况的良好。可是现在有诸多网约车平台依然会给私家车派单,这些车辆里甚至还有注册为非营运资质且司机连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都没有情况。
这样的司机能够保证其提供的出行服务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吗?
这是谁也无法保证的,因其根本没有服务意识和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笔者认为让私家车随意进入网约车营运市场才是根源中的根源,应当禁止网约车平台为无证车辆派单;所有平台都只能向持有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并且车辆一定要注册为营运性质的网约车派单,能做到这一点的话,相信网约车的保有量会呈现出合理的下滑趋势,直到达到供需平衡。
传统出租车司机的经营压力也会得以缓解,诸多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拭目以待,看一看香港最新的网约车规管条例会有怎样的要求;能否在高德、滴滴、TADA等网约车平台之间做好权衡,能否让香港的哥和的姐们满意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