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句话,波兰爽快放行中欧班列,还与中方达成了一项让欧美羡慕的大合作。
9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抵达波兰,先是与波兰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展开深入会谈,随后又会见了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
这场高规格的外交互动结束后,中波两国迅速公布会谈共同文件,其中多项突破性功能的合作成果。
尤其是稀土领域的合作进展,让波兰瞬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让欧盟其他国家纷纷投来羡慕又疑惑的目光。
同样身处欧盟与北约体系,为何偏偏波兰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斩获如此重磅利好?
事情的起点,要从9月12日波兰的一个突然决定说起。
当天,波兰以俄军无人机入侵本国领空、俄白正在举行“西方-2025”大规模军演为由,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铁路口岸。
这一决定直接一刀砍在了中欧贸易的大动脉上,,要知道九成以上的中欧班列都要经由波兰入境欧洲,口岸关闭的消息一出,立即造成中欧物流体系瘫痪。
据公开数据统计,超过三百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被迫滞留在边境,车厢里装着的不仅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这类工业必需品,还有大量新能源设备等高价值商品。
物流中断直接导致运输成本预计上涨超15%,欧洲零售商的库存告急,不少依赖中欧供应链的企业陷入停产焦虑,整个中欧贸易体系瞬间被恐慌情绪笼罩。
中国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波兰保障班列畅通,反复强调中欧班列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作用。
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经济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心物流纽带,中欧班列这些年早已成为中欧海运、空运之外的重要补充。
它能大幅降低海运地缘风险对物流的干扰,还能将运输时效压缩到15天左右,比海运快一个多月,成本又远低于空运。
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中欧班列北通道俄乌支线受阻,大量货物物流转移到波兰境内,日拉尔杜夫、比亚韦斯托克、罗兹等13个波兰城镇成了新的物流枢纽。
伴随班列而来的还有中国企业的商业投资,直接带动了波兰当地物流、仓储、制造等产业发展,波兰也因此成为中欧班列体系中最大的受益方之一。
可起初,波兰坚持将关闭口岸视为“临时安全措施”,不愿轻易松口,中欧班列危机陷入僵局。
直到9月15日,王毅外长到访波兰,这场僵局才出现转机。
会谈中,中方清晰指出,波兰的乳制品对华出口、本土制造业的原材料进口,都高度依赖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转,关闭口岸不仅会影响中方利益,更会反噬波兰经济。
同时,中方也客观提及,自俄乌冲突以来,为应对波兰边境可能出现的变数,中方已在布局替代方案。
从哈萨克斯坦进入高加索地区、最终抵达土耳其的中欧班列南通道正在快速发展,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沿线国家都在主动优化设施吸引班列入驻。
如今南通道跨里海班列的规模已能与中通道持平,波兰并非中方在中欧物流上的唯一选择。
有理有据的沟通让波兰逐渐认清现实,最终在会谈共同文件中明确承诺“共同保障中欧班列通道安全畅通”,这场持续数日的物流危机终于迎来转机。
而更让外界关注的是,除了班列问题,双方还在多个关键领域达成合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稀土合作。
会谈结束后,波兰直接面向全球宣布:波中双方已就稀土相关物项对波出口许可事宜展开讨论,中方承诺将“积极促进两用物项合规贸易”。
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国际舆论沸腾,路透社等外媒纷纷跟进报道,要知道,稀土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核心原材料,尤其是稀土磁体,在高端制造中几乎无可替代。
此前,欧盟与美国都受限于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相关产业一直面临原材料供应压力。
如今波兰能单独与中国就稀土许可展开磋商并获得承诺,美欧官方都倍感意外,实在不解波兰为何能获得这样的“特殊待遇”。
其实,波兰能与中国达成合作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尽管身处欧盟与北约体系,且在安全领域与美国保持合作,就在封关前,波兰还从美国获得18.5亿美元军售合同并同意美军继续驻扎。
但波兰在经贸领域始终保持着外交独立性,与中国的合作从未中断。
早在2016年,中波就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波兰还是全球首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
这些年,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两国企业在物流、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信任基础早已打下。
更关键的是,波兰一直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打造国内电动车产业全价值链,成为欧洲最大的锂电池出口国。
而稀土正是锂电池生产、电机制造的关键原材料。
中方对波兰的发展诉求表示认可,还明确提出将鼓励两国企业按商业原则,探讨推动波兰电动车产业链发展的具体合作路径,这种“需求匹配”的合作模式,自然能快速推进。
除了稀土与班列,中波双方的合作还覆盖了更多民生与产业领域。
中方不仅支持波兰的电动车产业计划,还表示将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赴波投资,助力波兰完善产业链布局。
就连人文交流领域,双方也达成共识,考虑到当前双向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合作,支持两国旅游机构参与对方的推介活动,同时深化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
这些实打实的合作成果,让欧盟其他国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知道,近期欧盟内部不少国家还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试图通过贸易限制保护本土产业,与波兰积极合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可波兰的经历已经证明,在全球化时代,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效。
如今,随着中波合作文件的落地,滞留在波兰边境的中欧班列已陆续重启,铁轨上的信号灯重新亮起绿色,车厢里的货物正源源不断地送往欧洲各地。
波兰的“好运”,本质上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不被地缘政治裹挟,而是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
这或许也给欧盟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封闭与对抗只会错失机遇。
只有以务实态度拥抱合作,才能在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波兰,显然已经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未来随着与中国合作的不断深化,还将在更多领域收获红利,这场“好运”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