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艺非凡(ID:efifan)
她让廉价,变得珍贵。
成本只有几块钱的塑料玩具,竟被她以高价299万售出?
廉价的充气玩具,经她手后,甚至也成了国内外众多名流轮番争抢的艺术品,就连LV官方也点名求合作。
2019年,她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杰出青年”,后又被媒体称为“中国90后的代表性艺术家”。
▲孙一钿
她,就是90后温州女孩,“当红炸鸡子”孙一钿。
可随着她的走红,争议也接踵而至。
有人说她“媚俗”,有人说她作品不值得追捧,还有人说她破坏正统、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
然而,众人不知的是,这正是她对艺术的独特探索与追求。
01
找回童真的小姑娘
1991年,孙一钿出生于浙江温州。
3岁时,她就显示出了明显的绘画倾向,只要一坐在画板前就两眼放光。
此后数年,孙一钿都在美术之路上狂奔。
从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到央美附中,再到央美,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绘画的养分,也尝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创作。
大四那年,孙一钿去了一趟义乌小商品市场,里面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带来的视觉冲击,瞬间唤醒了她的整个童年。
“它们像有一种魔力般疯狂地吸引着我,劣质的边角,粗糙的接头,刺眼的颜色。
他们无比的亲切,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我似乎就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
这种对小商品无法抑制的感情,让孙一钿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她开始记录那些廉价玩具的色彩与形态,用本身就是塑料的丙烯颜料作画。
于是,一系列的人造物应运而生。
木板丙烯上,一只“煮不熟的鸭子”占据整个画面,高饱和的黄色在灯光下泛着塑料光泽。
鸭嘴的弧度、身体的褶皱被刻画得精准到毫厘,既像真实的玩具,又带着超现实的疏离感,被人戏称“假得很逼真”。
这幅作品,让孙一钿迅速走进艺术界视野。
很快,绿色仙人掌、撞色气球、黄色小豹、长睫毛企鹅等充气玩具都出现在她的画板上。
矮胖的绿色仙人掌静静矗立在花盆里,头顶仿佛长出来了小耳朵悄悄聆听世界,同时两旁身侧的双臂伸开,示意着“让我抱抱”。
不同颜色拼接成的撞色气球,置于不同背景后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这也是孙一钿特别喜欢的“双联画”表现形式。
一个停留在粉色墙边的“不再滚动的球”,身后的阴影给画面带来了一丝静谧。
而这幅画的另一组构成部分是右边蓝色背景下的皮球,是左边皮球翻转后的样子,背后的阴影,给整个画面填上了落寞感。
一只被搬到画纸上的“不咬人的豹子”,安静地看着前方,气球的质感跃然纸上,远看就像是小朋友手中常见的充气玩具。
远看呆萌站立的长睫毛小企鹅,近看却是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有一丝灵巧,但最惹人爱的还是这种里面充满空气的膨胀感。
看着这一系列作品,感受到了那颗扑面而来的童心。
但这种在外人看来是小打小闹的绘画作品,真的能登大雅之堂吗?
02
画玩具的艺术家
2018年,孙一钿的双联画《一双眼睛看两个世界》在BANK画廊首展后,2022年以103.5万元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这幅双联画从男孩的鼻子处分成两半,他的一只眼睛凝视着观众,一只眼睛望向虚空。
看完让人有些许心疼。
孙一钿主要是想通过这幅作品探讨“凝视”的意义。
当观众在作为观赏者观看作品时,自身后来也成为了被审视的对象。
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她在后来创作的另一幅代表作《肯》。
画面中,芭比娃娃的男友肯的头部被放大到超过真人尺寸,光滑的塑料皮肤、精致的发型,甚至美貌的弧度都被细致描绘。
小时候,孙一钿总觉得肯是芭比的陪衬,是空的、没有灵魂的塑料壳。
但现在,她站在肯的角色,将肯作为主角。
很多时候,角色变了,结果也就变了。
这幅作品后来被柏林施博尔画廊收藏,成为她打开欧洲艺术市场的敲门砖。
这也就证明了,这种以画玩具为主旨的作品,再也不是小打小闹了,而是可以代表一种艺术潮流。
此后,孙一钿一路开挂。
2023年6月,《草地上的午餐》被拍出149.5万的价格。
2023年7月,《长睫毛的企鹅》以174万的价格竞拍。
2024年,《开场》被拍出299万的天价,打破90后艺术家拍卖记录。
这幅作品中,她创作了一个尺寸巨大、在舞台中央飞起来的充气狗。
没有多余的装饰,却让观者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时间,孙一钿名声大噪,争议也随之而来。
很多人表示不赞同这种颇具“媚俗”的作品,但其实,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隐藏着孙一钿的思考。
比如,这幅让人拍案叫绝、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美元兔》。
画面里,一只荧光粉充气兔子的双眼被替换成美元符号,乖巧地坐着。
她将“中国制造”的廉价玩具、全球奢侈品牌符号与货币的象征糅合在一起,既呼应了自己童年对塑料玩具的记忆,也暗喻全球化时代文化符号的错位与重构。
远观时,兔子的光滑表面像工业制品般完美;近看却能发现笔触的细微偏差。
这种刻意的不完美,正是她想要的效果:
“我想让观众怀疑眼前的真实,就像我们在消费社会里,常常分不清需要与欲望。”
如今,即使孙一钿已离开温州多年,但她并未逃离,而是回头拥抱了那个充满塑料感和工业味的童年,并把它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用来记录时代、引发思考。
03
是艺术家,也是自己
2018年,为提升自己,孙一钿重新回到央美读硕。
这时候,好学生的劣势也渐渐凸显了出来。
看到周围同样优秀的同学们,孙一钿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画画了。
她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觉得怎么画都不对、不满意,进而更加焦虑。
导师看到后,一语点醒了孙一钿:“你就是一路走来太顺了,好话听多了。”
意识到这点后,她开始不再思考太多,只是一笔接一笔地画,只关注下一笔。
慢慢地,孙一钿找回了自己,创作之余,她就用沉浸在自己的“自然物”系列中。
《玫红色湖泊》是她最早的自然物作品之一。
画布上,玫红色的湖水泛着细腻的波纹,岸边的草叶带着露珠的质感,色彩绚丽却不刺眼。
可以看出这里的笔触更松弛,甚至带着些许写意的味道。
每当看到这幅画,仿佛就能看到她用海绵蘸取丙烯,轻轻按压出湖水肌理,用细毛笔勾勒草叶的脉络的模样。
2023年创作的《瓷母》,更是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奇妙融合。
画面中,一尊类似基督教圣母像的雕塑与树根缠绕在一起,圣母的面部是光滑的瓷质质感,树根却带着粗糙的木纹与泥土痕迹。
那些被香火熏黑的神像,与周围的古树共生,让她感受到人造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她的自然物作品大多尺寸不大,但每一幅都藏着细腻的情绪。
她从不将这些作品展出,甚至很少向人提及,“它们就像我的精神自留地,不需要被评价,只要存在就好”。
这种不功利的创作态度,也影响着她的人造物系列。
即使作品拍卖价再高,她依然会在工作室里花几个月时间,反复打磨一幅小尺寸的自然物画作。
04
廉价的,才是最珍贵的
作为我国90后艺术家的代表,孙一钿不仅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也活跃在时尚领域。
2024年,孙一钿与LV的合作,让她的艺术也从画布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她将人造物系列中的充气玩具形象,与LV的经典元素融合,创造出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品。
兔子的身体线条与LV图案交织,耳朵部分用透明欧根纱打造,模特走起路来就像兔子在蹦蹦跳跳;
小狗的眼神看着下方,搭配上褐色的裙子,就像一只一边走路一边思考;
煮不熟的鸭子不再呆滞,而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黄色的豹子从沉静时“不咬人”的温顺小可爱,变成了一只警惕寻找猎物的机灵鬼......
LV的限量版手袋旁边是她画的《美元兔》图案,但兔子的眼睛换成了LV的经典花色,袋口的拉链也设计成了充气玩具的褶皱形状;
限量版香水的瓶身则是模仿了她《长睫毛的企鹅》的轮廓,瓶盖是企鹅的头部,喷口藏在企鹅的喙里。
这次合作,成功使得孙一钿的作品从廉价玩具出发,变成艺术品,后又变成奢侈品。
而当这些作品变成可以使用的商品时,观众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便不再只是观看和欣赏,而是能够切实握在手中。
这种亲近感,也是孙一钿一直追求的。
她始终认为,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走进生活。
合作期间,LV的设计团队也曾提出想要让玩具形象变得更奢侈,比如给企鹅加上钻石装饰,但都被孙一钿拒绝了。
她认为,她作品中的廉价感恰恰是最珍贵的。
合作秀后,《Vogue》评价她道:“孙一钿用塑料玩具打破了奢侈品的精英感,让时尚变得更有温度,也更有思考。”
所以,所谓的艺术究竟是什么?
05
在黄昏时起飞
如今,孙一钿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康德、卢卡奇等思想家的理论,研究“西方绘画史当中的物”。
孙一钿一边读书,一边创作。
每天早上10点,她都会准时到工作室打卡创作。
虽然她的作品已被诸多美术馆收藏,拍卖价也是屡创新高,但她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
穿简单的T恤牛仔裤,吃工作室楼下的家常菜,最大的爱好是在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散步。
她始终认为,金钱和名声是附加品,而不是目的。
但是年少出名也有好处,那就是自己不用再为了钱奔波,可以更专注地去创作。
当被问及艺术的终极目标时,她笑着说:“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要能每天画画,有人喜欢我的画,就够了。”
就像她在《在黄昏时起飞》中想表达的那样:
黑格尔说哲学像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
对她而言,艺术也是如此,不需要追逐潮流,只需要跟着自己的节奏,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安静地创作。
从温州厂房里的小女孩,到如今的艺术家,孙一钿用画笔证明:
那些被忽略的塑料玩具、被轻视的廉价美学,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主角;
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游戏,而是源于生活、忠于内心的真诚表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