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这款号称“天空幽灵”的第五代战机,眼下却像堵在车库里的豪车,动弹不得,交付周期从原先的两个月拉长到了八个月以上。
表面看是软件升级掉链子,背后却是钐磁铁卡了脖子,钐是谁?中国说了算,这不是简单的断供,而是一记精准的“技术绝育”,让美军的“空中种马”一夜之间失了势。
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F35的问题居然不是飞不起来,而是组装不了,问题的核心,说白了,就卡在一块看不见、摸不着的小磁铁上。
每一架F35都要用上23公斤的钐磁铁,这东西主要用在发动机传感器和飞控系统里,换句话说,这玩意儿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整架战机的神经中枢。
问题是,这种钐磁铁,美国自己根本造不出来,全球高纯度钐的提取和加工,90%以上集中在中国。
4月,中国宣布对钐出口实施管控,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钐属于战略资源,不适合随便流向“潜在对手”,一句话,钐不给你,美国的F35也就不是战机,而是一堆堆“豪华废铁”。
结果是什么?F35生产线像堵车一样,一辆接一辆地卡在洛克希德·马丁的工厂里。战机不是没造出来,而是造出来了也开不动,交不了货,飞不了天。
过去平均61天交付一架,现在要等238天,还不算后续的测试和调试,而更讽刺的是,早在2022年,美国就因为F35中出现中国制造的钐磁铁而大动干戈。
结果最后发现,不管你多么“去中国化”,这块磁铁你还得靠中国,现在好了,钐一断供,整个战机项目就像被“阉割”了一样。
当然,也不能把锅全甩给钐,F35自身的“技术升级”本身就问题不断,所谓的“技术更新3”(TR3),原本是为了让F35变得更聪明、更能打,但这升级搞到现在反而成了“智障补丁”。
系统不稳定、软件崩溃、硬件配套不上,一边更新一边返工,战机整得像个半成品,TR3的目标,是为Block 4版本打基础。
这个版本可不是简单的“系统升级”,而是直接让F35能接入未来空战网络、提高电子战能力,还要兼容更多弹药种类。
听起来很牛,但现在连最基本的功能都不稳定,研发人员甚至笑称这飞机“连开机都要祈祷”,软件团队焦头烂额的同时,硬件方面的供应链也跟着出问题。
钐不是唯一的“卡脖子”材料,还有其他稀土、钛合金组件、航电模块也都在拉警报,一方面是全球通胀导致原材料涨价,另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外包企业不愿再冒险配合美军订单。
面对这场危机,白宫当然坐不住了,2025年年初,特朗普政府紧急更新了“关键矿产清单”,新增铜、钾盐、锂等六种矿物,试图通过政策手段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问题来了,列清单容易,想挖出来、提纯、加工,再形成规模化供应链,哪有那么快?钐这种冷门稀土,美国本土压根没有成规模的开采和提炼能力。
之前试图在内华达州搞个稀土项目,结果因为环保审查、资金断裂、技术落后,连试验田都没种出来,再看欧洲那边,也想填补空缺,结果德国、法国连场地选址都还在扯皮。
更诡异的是,美国试图强行“本土化生产”,反而拉高了整个军工体系的成本,一个零件以前在中国采购只要几千美元,现在在国内小厂定制要几万美元,还得等半年。
而钐的角色,就像一把锁住F35咽喉的枷锁,中国不需要多说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不给”,美国就得像求奶喝的小孩一样,干着急。
这种无声的压制,比贸易战、科技战还要狠,是真正意义上的“软削弱”,F35的出师不利,其实只是一个缩影。
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长期以来醉心于“全球化外包”的军工模式,忽视了关键资源的战略意义。
现在,连一块钐磁铁都能让整架五代机趴窝,这说明,美军的战力并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无懈可击”。
中国这次对钐的管控,并不是一时兴起,从稀土资源配置、产业链布局,到出口政策调整,全都是有计划、有节奏的战略安排。
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源制衡”并不只是军事领域的博弈,它背后牵动的是整个地缘格局的重构。
谁掌握了关键资源,谁就有了话语权,从芯片到磁铁,从能源到粮食,今天的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军舰对军舰、飞机对飞机,而是“链对链”“资源对资源”的全维战争。
而美国如果还沉浸在“技术万能”“市场主导”的旧逻辑中,不仅F35会断货,未来的B21、NGAD、甚至海军的无人舰队,也都会被“卡住喉咙”。
想象一下,一个超级大国的战力竟被一块磁铁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科技的胜利,而是战略的滑铁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