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消息一出便引发社会热议。支持方认为此举能让学生避开寒暑假出行高峰,在春秋宜人时节亲近自然;反对者则担忧假期调整打乱教学节奏,更让双职工家长陷入“看护难”困境。
从政策初衷看,探索春秋假有其现实价值。长期以来,中小学“两假夹两学期”模式固化,寒暑假时间集中且跨度长,既导致旅游消费季节性拥堵,也让学生易在长假中出现“知识断层”。此次政策明确“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本质是对以往教育节奏的优化,将寒暑假过长的假期“拆分”到春秋两季,既能利用春秋季气候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户外实践机会,也能通过错峰出行带动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浙江、江苏等地此前试点显示,合理设置的春秋假,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研学旅行、社区服务,家长也能借助带薪休假陪伴孩子,实现教育效益与消费效益的双赢。
但政策落地也须做好三个平衡。
其一,学生减负与学业质量的平衡。缩短寒暑假后,若学校通过压缩课程、加快教学进度来保障教学总量,反而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要求各地在调整假期时,必须同步优化课程设置,通过提高课堂效率而非挤占休息时间来保障教学质量。
其二,家长便利与假期安排的平衡。双职工家庭的“看护真空”是春秋假落地的最大痛点。若春秋假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错位,家庭要么选择高价托管机构,要么依赖祖辈照料,反而增加生活成本与家庭负担。上海、成都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部分学校在春秋假期间提供校内托管服务,开设兴趣课程;社区联动公益组织推出“假期课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其三,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的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进度、特色课程也各不相同。若春秋假政策“一刀切”,可能导致北方地区因春秋季天气寒冷难以开展户外活动,或农村学校因缺乏托管资源让政策流于形式。此次政策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调整”的表述,正是尊重地域差异的体现。广东等地结合当地气候等因素,将春秋假与传统文化节日结合,既保障了假期的实用性,也凸显了地方特色。
推进中小学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拆分重组”,而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社会资源的综合考量。各地在落实政策时,需深入调研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如弹性托管、错峰放假等;同时借鉴试点地区的成熟经验,避免盲目推进。
(作者 余明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