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2023年1月9日发布的报告,模拟了中国对台湾的登陆行动。
他们跑了24次推演,结果显示中国军队只在少数情况下成功,胜率大约8%。这个数字一出来,就让很多人觉得美国那边优势巨大,但仔细一看,这里面有不少水分。
报告假设美国、日本和台湾三方联手防御,中国登陆舰队和空军损失惨重,地面推进也卡壳。实际上,这个推演更多是基于美方视角,强调美国需要更多远程导弹来维持上风,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军工企业的推销。
毕竟,模拟中美国导弹用量远超现实库存水平。要是真打起来,情况可没那么简单。中国这边在高超音速导弹和电子战上积累了不少技术优势,港媒南华早报多次报道,这些能力足以威胁美军航母群。
2025年到现在,美日还在第一岛链上忙活导弹部署,但中国导弹的射程和速度已经领先一步。整个局面不是一边倒,而是力量对比在悄然变化。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叫《下一场战争的第一场战役》,是马克·坎西安等专家主导的。他们模拟了中国两栖登陆台湾的场景,设定在2026年左右,每次推演调整不同变量,比如天气、部队部署和补给情况。
在24次迭代里,中国军队大多失败,只有少数几次勉强登陆成功,胜率低到8%。报告指出,美国和盟友能击沉中国大部分登陆舰艇,台湾保持自治,但代价不小,美军损失几艘航母、数百架飞机,日本基地也遭重创。中国空军和海军损失更重,登陆部队基本被堵在滩头。
听起来中国吃亏,但报告也承认,这需要美国有海量远程导弹库存,比如长程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要知道,美国实际库存远没到那个量级,模拟里假设美国多备几千枚导弹,才能压住中国。这点被不少分析人士吐槽,说这是给军工复合体打广告,推销更多导弹采购。
2023年报告发布后,引发全球讨论,有人觉得这是威慑中国,有人认为太乐观。毕竟,现实中中国火箭军有东风系列导弹,早几年就公开高超音速武器,东风-17在2019年国庆阅兵亮相,实际服役更早。相比美国的高超音速项目还卡在测试阶段,中国在数量和速度上占先机。
报告还提到,日本冲绳基地关键,但如果中国导弹先发制人,那局面就变了。总的来说,这个8%的胜率更多反映美方假设,而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2025年CSIS又出了新报告,模拟中国封锁台湾,强调中国海军封锁能力强,但入侵难度大。这系列推演提醒大家,台海冲突成本高企,谁都不想真打,但也暴露了美方对导弹依赖的焦虑。
港媒南华早报在2023年5月23日报道,中国科研人员模拟高超音速导弹打击美军航母群,在南中国海场景下,24枚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齐发,成功击沉“杰拉尔德·R·福特”号航母。
这模拟跑了20多次,导弹速度超10马赫,结合电子战干扰,美舰雷达和通信系统瘫痪,无法有效拦截。强调中国东风-17和东风-26导弹的实战潜力,东风-26射程达3000公里,能威胁第一岛链美军基地。
2024年1月19日,南华早报又报道,一家与中国军方合作的实验室演示太空资产加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攻击,低轨卫星释放电子战脉冲,干扰美舰引导系统,然后导弹俯冲命中。模拟中,美航母编队在南中国海巡航,电子压制让拦截弹失效,导弹精准摧毁舰体。
这报道基于公开实验,指出美国亚音速战斧导弹速度只有0.75马赫,从琉球打到大陆要45分钟,而中国导弹从大陆到琉球只需不到4分钟,差距明显。
2025年4月,南华早报相关文章提到,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能在冲突头几分钟内击沉所有美航母,虽然专家对20分钟时限有争议,但威胁真实存在。
中国在2025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上,展示了DF-17、DF-26D和YJ-21等高超音速导弹,强调长程、高精度和强穿透力。DF-17用滑翔体技术,机动轨迹难拦截,DF-26有反舰变体,能打移动目标。
电子战方面,2024年7月南华早报报道,南中国海一次事件中,中国电子战能力让美军吃惊,导致美指挥官被解职。中国基于运-8平台的电子战机体积大、覆盖广,压制美“咆哮者”舰载机。
美国空军和海军高超音速项目如“暗鹰”导弹,2025年才开始海外部署,但技术门槛高,成本一枚超200万美元,生产慢。中国库存充足,工业产能强,导弹对抗中占优。港媒这些报道基于公开来源,提醒大家中国在不对称领域追赶快,别光看美方推演。
美国为了强化第一岛链,2023年11月20日批准向日本出售400枚战斧巡航导弹,总值23.5亿美元,包括Block V反舰型。2024年1月18日,日本防卫省签约,价值17亿美元,计划2025财年部署。这批导弹整合进日本自卫队系统,提升反舰能力。
日本陆上自卫队2024年3月在冲绳成立首个地对舰导弹联队,用Type 12导弹,覆盖海域,士兵训练瞄准程序。但当地居民不满,抗议军事负担加重。2025年,美国继续推新系统,8月29日宣布Typhon中程导弹系统首次部署日本,9月11日至25日联合演习,射程覆盖北京,惹恼中俄。
9月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冲绳部署NMESIS反舰导弹系统,装在无人车上,机动性强,针对敌舰。另一边,MQ-9无人机部署延长,无限期继续情报监视。
冲绳美军从2024年12月14日开始部分撤离,首批后勤人员转至关岛,目前1.9万人,计划2028年减到1万人。这是美日协议的一部分,减轻当地压力,但也反映美国应对区域挑战的调整。
2025年8月,美国陆军Typhon系统第三次西太部署,模拟岛屿防御。日本加速导弹采购,2025年计划部署美制战斧,国内导弹还在开发中。
这些动作明显针对中国海军突破意图,第一岛链上岸基导弹增多,封锁路径。但中国东风-17速度10马赫,打击琉球阵地只需2000秒,美战斧慢半拍。
美军工业问题突出,155毫米炮弹月产才3万枚,高超音速导弹产能提上来要5-6年。中国火箭军生产快,差距拉大。美日布局有逻辑,但执行中成本高、速度慢,实际效果待考。
总体看,中国核弹头约600枚,陆海空投送,2025年3月原子科学家公报估计。中国工业化强,美国去工业化,产能跟不上。未来第一岛链,美影响力减弱,冲绳撤军不可逆,差距只会扩大。
除非美国解决产能瓶颈,否则导弹对抗中国占上风。台海和平最好,但力量对比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任何试图分裂中国的图谋都不会得逞,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