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装机量超过三个三峡水电站的超级工程,预计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足足可以满足3亿人口的年用电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14亿中国人到底还缺电吗?若是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生活里偶尔就来一场停电,下暴雨,停电!天太热,停电!过年前,停电!乃至于蜡烛与半只胳膊粗的铁皮手电筒,成为了日常必备用品。
然而,停电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即便在2025年的炎夏,多个省份用电量再度突破历史记录。这几天“秋老虎”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咆哮,空调的轰鸣声还是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日常,停电的新闻却是鲜有听闻。
你也许很难想象,1949年,中国每人每年只能平均分到9千瓦时的电,放在今年夏天可能都撑不到开一天空调。2015年12月23日,中国最后一个无电村庄通电。而在2024年,中国全年发电量突破了10万亿千瓦时的大关,平均每一天发的电就足够约五万个中国人用一辈子。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只有中国做到的工业奇迹,更是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大国的自然奇迹。中国人的电,从哪里来?又是哪些省份默默支撑着今日14亿人的电力用度呢?
![]()
△ 2024年中国不同类型发电量。(图/张琪 制)
![]()
在2024年中国全年超过10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里,发电占比超过60%的火电,成为了中国发电的主力军,占比约14%的水电,则成为了中国发电的第二力量。此外,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10年来增长约3倍,这一规模已经超过火电的主力煤电,成为了中国发电的“未来之星”。
△ 2024年中国发电省份Top10。(图/张琪 制)
其实,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很早,早在1882年,就有一座位于上海乍浦路的火电厂,点亮了南京路到外滩的“夜上海”。这座电厂建设的时间仅比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发电厂晚七年。
目前世界最大的集中连片火力发电基地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这座发电基地总装机容量672万千瓦,一年要烧掉1700万吨左右的煤,若是按载重60吨的重卡载煤,每天烧的煤足够连接起一条25公里长的卡车长龙,也正是这台“行星发电机”,能够供给北京四分之一的用电总量。
2024年,内蒙古发电量达8344亿千瓦时,是中国第一大发电省份,其中火电发电量6181.48亿千瓦时,这个数字的背后,正是内蒙古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禀赋。托克托发电的底气,便是临近准格尔煤田只有50公里的区位优势。
![]()
△ 自飞机上远眺托克托火力发电基地。(图/陈剑峰 摄)
内蒙古,也是中国火力发电的缩影。放眼整个北方,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储煤大户,均也成为了火力发电的主力军,还有大量的煤炭,经由大秦铁路、浩吉铁路等重要煤运铁路,以及水路运输,远供华中、华南,支撑当地火电。
这,正来自于北方大地亿万年来的山河变幻。现在开采的煤可以比较粗浅地分为石炭纪煤和侏罗纪煤两个主流大类。自约3.59亿年前以来的系列地质运动,造就了今日晋北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域的“煤海”。
除了煤之外,火电的优势还在于火电厂“食谱”范围广,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乃至垃圾,均可以成为发电燃料。譬如,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量,就超过了270亿度。过去“垃圾围城”的担忧,不过十年,便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进步,反而开始变成了“垃圾不够烧”。
而在中国北方,还有另外两种“风风光光”的能源,代表着中国发电的未来。

△ 中国风能及光能资源分布图。(图/夜鸣蝉 制)
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阴山、大兴安岭……一座座北方绵延的山脉如同天下雄关,成为控扼风能的“开关”,来自西伯利亚平原的较强西风,穿过天山山脉和甘肃北山与阿尔泰山脉之间的通风廊道,经准噶尔盆地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之后沿阴山北侧到大兴安岭西侧,进入东北平原,风势逐渐平缓。
![]()
△ 青海格尔木雅丹地貌与风力发电.(图/周昫光 摄)
这些区域海拔较高,地形相对平坦,从而形成了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重要的连片风能带。而在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全年太阳总辐射量非常丰富,又成为了我国的“光能核心”。
风力发电站的叶片动辄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光热发电同样需要多个镜面汇聚热能,占地面积巨大。“三北”风能带与西部内陆则地广人稀,正与其成为了天作之合。
![]()
△ 内蒙古鄂尔多斯光伏发电。(图/苏大 摄)
于是,从荒漠戈壁、到雪山丹霞,一架架风车矗立于万千山峦;形如“光棱塔”的光热电站,如同科幻大片里的未来基地;光伏发电板下,则有羊群自在栖息……光与风的力量,如今在广袤的北方,正塑造出新的大地美学。
![]()
火电,是中国发电的主力,而发电量占比约14%的水电,更是中国追求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
![]()
△ 三峡大坝泄洪现场。(图/黄正平 摄)
14亿人用电需求已得到满足,为什么还要建发电站?
沿海用电大户,如何成为发电界的六边形战士?
介绍一下我的朋友地道风物,他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足迹遍布全国上千个市县,只为探究中国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样。
风物君的2000多篇原创文章,还写了啥?
“这个东西真难吃!太好了,带回去送领导!”噎得人脖子抻出二里地的北京的京八件点心;满脸写着肥腻的广西水晶包;能崩掉领导的门牙的广东炒米饼,;色素香精爆表的川渝“哈儿果”,打工人的互助终于还是变成了一场美食文化苦旅。
我们堂堂美食大国,还有多少让人上/下头的特产?
![]()
中国最“散装”的大省,这里的“博物馆天团”有多精彩。有鼎鼎有名必打卡:水墨风的苏州博物馆、中西合璧的南通博物苑、镇江博物馆,拥有大气壮美的藏品的徐州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也有一众低调宝藏的特色博物馆。
江苏博物馆里,都有哪些兼具南北特色的珍宝?
![]()
她曾三度成为王朝的首都、陪都,但与洛阳、南京甚至北京等古都相比,总是多了一分战火烽烟淬炼出的雄壮与凝重。如今,人们涌向这里,感慨于重修过后更显宏伟的巍峨城墙,流连于屹立千年壮丽精美的石窟,惊叹于飞架在绝壁之上的古寺……而这只是她万千风采的一部分。
让“中国由此迈向大唐”,大同到底有何不同?
广东人吃东西,贪的就是那一口“鲜”,新鲜食材从进厨房到入口以分秒计,烹饪追求镬(huò)气,是反对预制菜的主力军。但有一样预制品,却长期霸占广东人的冰箱和餐桌,几乎贯穿了每个广东人的童年,堪称“广东人待客最高礼仪”。
广东人如何把鲮鱼,吃出一百零八变?
甘肃牛肉面、馍饼、手抓羊肉等美食早已名声在外,但这些最搭配的莫过于一杯清新解腻的茶。从东到西直线长度超过1400公里而来的茶,在甘肃衍化出罐罐茶、三炮(泡)台、茯茶等万千变化,让甘肃成为了西北喝茶花样最多的大省!
甘肃人的茶碗里,到底有多少种宝贝?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内容平台
专业是风物君的最基础要求
![]()
用最专业的摄影作品
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国风貌展现给你看
点击下方公众号
开启你的风物之旅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