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条宇宙信息引爆热搜,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并且这个概率还在不断的升高。
那么我们只能等待被撞吗?
不,在9月份,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提出,中国将展开小行星撞击试验,以验证近地小行星防御能力。
我们不再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
引爆小行星可行吗
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提到小行星防御计划,不少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好莱坞电影里用核装置引爆小行星的常见场景,核武器在地球上威力惊人,可一旦放到宇宙尺度中,它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而言,想靠核弹炸碎小行星,在工程上基本行不通。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小行星的结构与成分复杂多样,有些小行星可能是由松散的碎石和尘埃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难以被核弹的爆炸冲击力彻底摧毁,而有些小行星则可能是由坚固的岩石或金属构成,核弹的爆炸威力可能无法将其完全炸碎。
并且核弹在太空中爆炸时,能量的传播和作用方式与在地球上有很大不同,在地球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以通过空气、地面等介质传播并产生强大的破坏力,但在几乎真空的太空中,没有这些介质来有效地传递能量,核弹爆炸的能量会迅速向四周扩散,难以集中作用于小行星,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摧毁效果。
所以,更现实的方案是在极远的距离外,通过撞击等方法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哪怕这种改变极其微小,但只要飞行足够长的距离,就能让小行星错过与地球相撞的命运。
按照这个思路,美国在2022年9月开展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也就是“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实现了对小行星迪蒂莫斯的子星狄莫弗斯的动能撞击,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美国还提出了“引力牵引器”的方案。它是一种在小行星附近徘徊的重型航天器,依靠自身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来拖拽小行星,使其偏离原定轨道。还有一种思路同样利用核装置,但不是用它摧毁小行星,而是借助核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
我们的方案
而中国在小行星防御计划上,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的方案——“以石击石”和“末级击石”。
先来说说“以石击石”。目前撞击方案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航天器的动能与小行星相比实在太小,如果来袭的小行星质量较大,问题就更为严重。
202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李明涛团队提出了“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发射无人飞行器,捕获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过100吨的岩石,让它们与飞行器构成组合撞击体,然后操控组合体去撞击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
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显示,这种方案的撞击效应能提升一个数量级,以直径约350米、重量约为6100万吨的阿波菲斯小行星为例,利用经典动能撞击方法,对阿波菲斯小行星的偏转距离约176公里,而“以石击石”方案对阿波菲斯小行星的偏转距离则达到1866公里,提升了10倍!
这一方案不仅能显著提升小行星防御效果,还融合了小行星探测和行星防御,在行星科学研究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再看看“末级击石”,2021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团队提出了末级击石(AKI)技术,在传统任务中,火箭末级完成使命后就会被抛弃,成为太空垃圾。
但末级击石方案却巧妙利用了火箭末级。当航天器进入深空逃逸轨道后,火箭末级与航天器不实施星箭分离,而是保持连接形成一个组合体,共同撞击小行星。
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火箭末级的剩余重量,提升撞击小行星的动量,进而提升小行星轨道偏转能力。仿真计算显示,传统撞击方法需要发射79枚长征五号火箭,而采用末级击石技术只需23枚,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个方案不仅提高了小行星防御的效率,还降低了任务成本,同时减少了太空垃圾的产生,可谓一举多得。
无论是哪种方案,尽早发现和识别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都是前提,目前,中国正积极构建全方位的近地小天体防御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打造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形成多口径搭配的地基监测网,以及具备数据汇集、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提升对小行星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小结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对小行星威胁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中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在未来,中国也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行星防御体系,为地球和全人类的安全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