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不是“背锅侠”!西贝的困境,藏着餐饮业的生存难题
笔杆先生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公开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1、争议焦点:罗永浩炮轰西贝,是流量炒作还是知情权呼吁?
或许有人会说,罗永浩炮轰西贝就是单纯的流量炒作,明知餐饮业依赖中央厨房还刻意模糊概念,根本不顾行业死活。
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毕竟按2024年多部门文件定义,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西贝的回应确实符合官方标准。
但换个角度看,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偏差并非老罗刻意制造,而是长期缺乏清晰科普导致的。
消费者花高价就餐时,自然会默认“现做”是基础要求,这种期待本身并无过错。
老罗抓住的正是这种认知错位,其呼吁的“知情权”本质上戳中了消费者对“价实不符”的担忧,这恐怕不能简单归为流量算计。
2、监管之辩:推崇预制菜是 “懒政”,还是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觉得监管部门推崇预制菜是“懒政”,用标准化掩盖监管能力不足,确实,相较于逐店核查食材新鲜度,监管预制菜的生产流程看似更高效。
但深入想想,国内餐饮业门店数量庞大,中小餐馆占比极高,若完全依赖人工排查后厨细节,不仅成本高昂,也难以实现全覆盖。
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恰恰提供了“风险前置”的可能,能从源头降低食材变质、加工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这种监管逻辑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或许还有人质疑,消费者既排斥预制菜又嫌现做菜贵,是“既要又要”的无理要求,这种批评看似有道理,毕竟现做意味着更大的厨房、更多的人力和更长的等待,成本必然上升。
但站在消费者立场,这种期待源于对“餐饮价值”的朴素理解:花中高端价格就餐,不仅买食物本身,也包括现做的新鲜口感和烹饪体验。
能接受预处理但拒绝纯加热的料理包,本质上是对“餐饮品质底线”的坚持,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成本传导,而是反感“高价买低价预制菜”的隐性落差,这种诉求理应得到正视。
3、破局关键:预制菜的核心矛盾,是品质、成本与体验的博弈
从行业角度看,有人会认为中高端餐饮公开预制菜就会倒闭,是市场过于苛刻。
确实,当前大众普遍将预制菜与“廉价”挂钩,中高端餐馆公开使用似乎等于承认“厨艺不足”。
但这并非不可改变的现状,若预制菜能在风味还原上实现突破,或许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比如一些日料店的速冻刺身,通过技术手段保持了新鲜口感,同样能卖出高价,问题的核心或许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其风味品质是否匹配价格定位。
西贝的困境本质上是“产品体验未达预期”,而非“使用预制菜”本身,若能解决口味问题,公众的接受度未必不会提升。
说到底,预制菜争议的核心不是“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安全、成本、体验三者的平衡难题。
各方立场看似冲突,实则有着共同的诉求:监管者要安全,经营者要生存,消费者要实惠与品质。
当食品工业的标准化成为必然趋势,与其纠结于概念界定,不如聚焦于技术升级与信息透明,让预制菜更美味,让消费选择更清晰。
毕竟,真正能化解矛盾的,从来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在发展中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