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本应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军队,却深陷商业利益的泥潭,结果会怎样?
在伊朗,这早已不是秘密。军队却既想握紧枪,又想抓住钱。
这把‘双刃剑’如今已划伤了自己,也让整个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革命卫队的诞生
1979年对伊朗来说真是个翻天覆地的一年。
原来统治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被声势浩大的伊斯兰革命推翻,整个国家彻底变了天。
革命成功之后,有一支新的武装力量很快组建起来,这就是后来的“伊朗革命卫队”。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当时刚上台的霍梅尼虽然掌握了政权,但国内各方势力还在暗地里较劲,局面并不稳定。
他很快就意识到,光靠口号可不行,必须得有一支绝对忠诚于革命政权、听自己指挥的枪杆子,才能压住场子、守住革命的成果。
所以一开始,革命卫队说白了就是霍梅尼的“亲兵”,更像是一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安全部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
时间走到1980年,两伊战争突然爆发。那时候革命卫队规模还不大,名义上有一个师、三个旅,但实际上只有几千人,装备也差得可怜,跟正规军根本没得比。
可你别看他们人少枪破,这帮人信念特别强,一个个都是带着对宗教和革命的热忱扛起枪的。
战争一打起来,伊朗原来的正规军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内部问题,根本顶不住萨达姆的现代化进攻,节节败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革命卫队硬是扛起了大旗。
整整八年的两伊战争,简直就像一场炼狱。革命卫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但也正是在这种血火考验中,他们越打越强、越打越有名,不仅在国内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也彻底在伊朗的军事体系中站稳了脚跟,成了谁也动不了的核心力量。
等到1989年霍梅尼去世,哈梅内伊接班成为最高领袖的时候,革命卫队的地位已经完全不同了。
而哈梅内伊以前就在政府里做过革命卫队的代表,没人比他更清楚这支队伍有多重要,多好用。
他上台之后,更是把革命卫队当成自己稳固统治、应对国内外挑战的一张王牌。
军队踏入生意场
战争打完了,伊朗面临的是一个被打得千疮百孔的国家,重建到处都要用钱,可政府口袋里根本没多少资金,财政紧张得不得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哈梅内伊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允许革命卫队下场做生意。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伊朗后来的经济格局。
于是,革命卫队就从带兵打仗,逐渐转身搞起了工程建设。
一开始他们还只是接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后来就越做越大,手伸进了石油、天然气、电信、汽车这些关键行业,扩张速度快得谁都没想到。
哈梅内伊在这方面推波助澜,直接牵头给革命卫队成立了第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
慢慢地,这支队伍不再只是一支武装力量了,它变得特别复杂。既是一支正规军队,同时还开公司、赚大钱。这种扩张背后不纯粹是为了经济,更关键的是要牢牢抓住权力。
到了2000年代中期,革命卫队已经悄悄控制了伊朗经济的很大一块。
有人估计,他们旗下的生意总共能占到G全国DP的三成以上。这种程度的经济参与,早就远远超出了一般军队的职责范围,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商业帝国”,在国内外拥有超过上千家公司。
他们牢牢把持着全国一半的进口和三分之一的出口。在建筑行业,他们简直就是“巨无霸”。从高档写字楼到政府大楼,超过七成的国家项目都被他们直接包揽,根本不走招标流程,合同都是内部直接安排。
他们还享有各种特权:不用交企业所得税、不用公开财务、不受外界审计,完全是在“黑箱”里操作。
电信行业也被他们全面垄断。伊朗最大的电信公司,其实就是革命卫队一手控制的。有意思的是,当初这家公司搞私有化招标,革命卫队旗下的企业只花了半小时,就拿下51%的股份。
招标明显就是走个过场,他们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把其他竞争者全都挤出去。
普通企业想拿到经营许可,得跑断腿、磨破嘴。而革命卫队旗下的公司呢?轻松就能拿到所有许可。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逼得很多私营企业根本活不下去,要么倒闭,要么只能依附于革命卫队生存,形成一种畸形的经济生态。
同样的事情在各个行业反复发生。只要民营资本不小心踏进革命卫队的地盘,就会遭到全面打压。
结果就是,很多有本事,有资本的企业主干脆选择移民海外。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钱,还有整个国家急需的经济活力。
要说革命卫队真正稳赚不赔的“印钞机”,那绝对非南帕尔斯油气田莫属。这地方可是全球已知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光这一块每年就能给他们带来超过300亿美元的进账。
不过,他们的生意路子可远不止这些“正经买卖”,资金来源复杂得很,除了明面上的石油贸易和商业投资,还有大量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操作。
它开始涉足金融领域,控制了一些银行和投资公司,用以洗钱和转移资产。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缓解了资金压力,但长期看却让伊朗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信息来源:BBC中文网/2020.12.04/伊朗拟增加浓缩铀生产 拒绝拜登建议 中东变局更复杂
渐渐地,他们的触角伸进了金融业。革命卫队暗中控制了好几家银行和投资公司,把这些机构当成自家“钱袋子”,用来洗钱、转移资产、甚至做各种见不得光的资金调度。表面上,这些操作短期内好像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但实际上却让整个伊朗的金融体系越来越虚,埋下不少隐患。
他们还牢牢控制着全国六十多个边境通道,仗着特权大量进口奢侈品,转手就以翻四五倍的价格卖给国内的富豪和精英阶层,利润高得吓人。
这还不算,革命卫队还经常借助海外“伙伴”拓宽财路。比如跟叙利亚的“圣城旅”联手,把石油偷偷走私到黎巴嫩真主党控制的区域,既赚了钱,也扩展了地区影响力。
而这些巨额利润,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流入国民经济循环,而是被用来采购最先进的导弹系统和军事装备。武器越强,话语权就越重。
他们借此不断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形成了一个“资金—武器—权力”的闭环。
这种由国家背书的经济特权,使得革命卫队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形成碾压性优势,别人根本没法跟他们公平竞争。
“国家支柱”还是“财阀架空”
在这种体制下,“权钱交易”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金钱的力量不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一点点地侵蚀着这支特殊队伍的信念和灵魂。
那些曾经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高级军官,也开始沉迷于享乐、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军队里原本严格的纪律慢慢变得松散,过去那种朴素而坚定的宗教情怀也逐渐淡化了。
当一支军队的忠诚和信誉被商业利益裹挟,它保卫国家、守护人民,这个最根本的任务就难免会大打折扣。
别看伊朗革命卫队表面上还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其实内部早就问题重重。
它旗下的多家企业负债累累、管理混乱,有时候甚至连士兵的军饷都不能按时发放,引发不少内部怨言。
在这种环境下,革命卫队的经济活动还常常跟“绕过国际制裁”和“支援地区武装”扯上关系,这也让它成了西方国家的重点打击对象。
比如2019年,美国就直接把整个革命卫队定性成恐怖组织,冻结了它在海外的各种资产,欧盟也跟着出手,限制它参与能源合作。
这一下子就带来了连锁反应,任何企业只要还敢跟革命卫队旗下公司做生意,就可能进不了美国市场。这种连带制裁让伊朗本来就不容易的国际贸易更加艰难,经济上也越来越孤立。
外部压力一大,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一路往下掉,社会不满情绪越来越明显,甚至埋下了更多动荡的种子。
所以2021年伊朗各地爆发抗议的时候,很多人不光骂政府,还直接喊话革命卫队,要求他们“退出商业圈”“把市场还给老百姓”。
这种局面逼得伊朗政府不得不开始反思:是不是真该让军队继续这么经商?但说实话,想改太难了。革命卫队早就跟政治高层利益捆绑、盘根错节,动其中一支都可能引发内部激烈斗争。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同样在2021年,伊朗和中国签了那份长达25年的全面合作计划,总价值4000亿美元,被伊朗官方称为“打破西方封锁的历史性机遇”。
可四年过去了,真正落地的部分寥寥无几。
信息来源:THE MARITIME
EXECUTIVE/2021.03.29/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rives in Iran
原本答应让中国企业开发的油田,后来却被以“国家安全”为由收了回去。港口建设等项目也在审批环节反反复复卡壳。
说到底,执行层面革命卫队不点头,什么都推不动。一旦真让外国公司进来开发,不就是动了他们的蛋糕吗?
很多人不禁怀疑:一支只顾着自己捞钱、甚至不惜牺牲国家整体利益的军队,到底是在增强国防,还是在一点点蛀空国家?
而2025年6月那场被称为“斩首行动”的袭击,更是彻底扯下了这套体制的遮羞布。
包括总司令萨拉米,总参谋长巴盖里和十多位核科学家在内的多名高层遭遇精准打击,指挥系统几乎一夜瘫痪。这次事件暴露出革命卫队的运行体系早已漏洞百出、脆弱不堪。
外表虽硬,内里却早已腐朽不堪。
结语:
一支军队一旦变成了追逐自身利益的小圈子,那“保家卫国”和“争权夺利”之间的那条线,可就越来越模糊了。
军队为啥非得跟商业划清界限?看看伊朗眼前的情形,答案其实再清楚不过了。这种“亦军亦商”的身份,还引来了国际上一轮又一轮的制裁,短期看好像是“肥”了自己,长期来看,却可能既毁了军队,又误了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