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秋,朋友圈就开始弥漫着“某某人凌晨猝死”的消息,年纪轻轻,走得悄无声息。气温一降,心梗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频频上演“夺命突袭”。
医生们说得口干舌燥:“宁可躺着睡觉,也别做这三件事!”可惜,很多人听归听,转头还不是照干不误。身体可不是你熬夜喝冰奶茶的合伙人,它是记仇的!
前不久,邻居老李刚过完六十大寿,第二天一大早照常去遛弯,结果刚走两步就倒在了小区门口。120赶到的时候,心电图几乎是一条直线,心梗来得像贼一样,又狠又快。
他的儿子在急诊室里抱着头喊:“爸平时身体挺好的,咋就这么去了?”医生叹了口气:“清晨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心肌缺血,心脏遭不住。”一句话,秋天不是“凉快”,是“凉命”。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超过400万,其中心梗占了大头。而且70%的心梗都发生在清晨4点到10点之间,这个时间段,血压波动大、交感神经兴奋、血小板更容易“团结”,三管齐下,心脏像被架在火上烤。有心脏病史的人,秋冬早上出门遛弯,简直是在和死神掰手腕。
别以为心梗是老年人的专利,三四十岁的“社畜”也逃不掉,被熬夜、压力、肥胖、抽烟、喝酒喂得肥肥的血管,说炸就炸。曾有位35岁的程序员,凌晨三点赶项目,连着两晚没睡,第三天中午趴在工位上就没能醒来。
同事们以为他是在补觉,直到发现他嘴唇发紫,手脚冰冷。医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
说回那三个“宁可睡觉也别做”的事。第一,清晨起来猛运动,尤其是在寒风中奔跑、快走,容易让血管骤缩,心脏猝不及防;
第二,凌晨熬夜、打游戏、刷短视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飙升,心脏就像老牛拉磨还被赶着跑;第三,深夜酗酒或吃宵夜,高油高盐食物加上酒精刺激,血压飙升,脂肪堵心门,心梗不请自来。
有些人不以为然,还自诩“夜精灵”,结果半夜突发胸痛,冷汗直冒,120成了他们的最后希望。心梗不是电影里的慢镜头,它来时不给你写遗书的时间。
很多患者在发作前几天其实已经有信号,比如胸闷、心悸、乏力、肩背痛、牙痛、恶心,甚至只是觉得“今天不太对劲”。这些“小毛病”,往往就是命运按下的预告片。
专家提醒,寒冷是心血管的大敌,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血管像弹簧一样收缩舒张,一不小心就断了弦。穿衣别像拼命三郎,“秋冻”是传说,心梗是真的。
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秋冬季节更要小心,不舒服就别硬撑,命比面子重要多了。
很多人问我,医生你天天讲这些,不累吗?说实话,真不累,救一个是一个。因为心梗不是“先疼再死”,而是“毫无征兆就走”。预防心梗不是一句口号,是从生活细节里抠出来的。别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就能胡作非为,心梗从不看身份证,只看你作不作。
有研究指出,心梗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内,超过60%的人都做过“熬夜+饮酒+情绪激动”这三件事中的至少一件。所以医生反复强调,别等身体罢工了,才想起来“原来我不是金刚不坏”。真正的养生,不是泡枸杞、贴膏药,而是能早睡就早睡,能不作就不作。
天凉了,穿厚点,睡早点,别让心脏替你的“任性”买单。人生这场马拉松,不怕走得慢,就怕中途猝死。如果你实在觉得早睡太难,那就想想凌晨三点的ICU有多冷,有多贵,有多绝望。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数据 4. 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健康科普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