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一杯红豆薏米水,一瓶姜黄柠檬水,一罐黄芪养生饮,正成为年轻人办公桌上的新宠。植物饮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快速占领各大商超货架。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植物饮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植物饮料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6%。
这场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红利释放的三重驱动,更是中国饮料产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战略升级。
消费升级:从解渴到养生的需求跃迁
从碳酸饮料、果味饮料、乳品饮料到无糖饮、运动饮料、植物饮料,消费者对饮料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饮品的需求早已逐渐从单纯的口感满足转向追求健康、营养。植物饮料所具备的天然、健康属性正好契合了这一消费趋势,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迅猛发展。
据消费数据显示,76%的消费者将“天然成分”作为选购植物饮料的首要标准,例如:红豆薏米、黄芪、姜黄、柠檬、沙棘等等,如今含有这类植物成分的植物饮料频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
此外,随着我国部分成年人都有面临超重或者肥胖问题,消费者对于“低GI”“零负担”的追求,“0糖0卡”早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汇。其中,无糖植物饮料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18%大幅跃升至2025年的32%。
政策引领:健康中国战略、药食同源目录新增等多重加持
植物饮料市场的爆火,不单是因为消费升级,更重要的是拥有多重的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到2030年,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及《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中,鼓励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传统养生食品,这为具有特定健康益处的植物饮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此外,药食两用目录的持续扩容也为植物饮料市场注入活力。截止到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国家卫健委已将桂圆、黄芪、铁皮石斛等106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为植物饮料原料创新提供政策支撑。
基于中医传统养生原理,采用“药食同源”的天然食材,经过煮制或萃取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即饮型植物饮品,凭借低糖、健康、天然等标签,成为不少消费者热门之选。例如,像山楂陈皮水、石斛西洋参水、姜黄生姜柠檬汁、沙棘原浆等,这些如今都已是风靡市场的中式养生水。
农业支撑:地方农业产业的全面支撑
我国幅员辽阔的农业资源为植物饮料产业提供了独特的原料优势,吸引各大企业与当地农业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双赢,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山东文登区历经40余年探索,如今已建成全国最大西洋参种植基地。目前全区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产鲜参8000吨、干参2200吨,占据国内总产量近60%、全球30%的市场份额。随着2023年11月西洋参被列入食药物质目录后,文登区30余家参企已陆续开发出口服液、代饮茶等精深加工产品9大类、240多款,推动产业价值跃升。如今,文登西洋参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在胶东半岛上打造“中国西洋参之都”这一闪亮名片。
《中国网财经》和《中国日报网》消息显示,农夫山泉2024年在云南收购茶叶达6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10亿元,相当于为795.7万脱贫群体人均增收125元。为了推动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农夫山泉在云南的临沧和普洱等主产区共捐赠建立5家茶叶初制厂,安装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生产线(日处理鲜叶100吨),于今年3月底正式竣工。除捐建设施设备外,农夫山泉还安排专家进行调试,并对运营主题开展培训。
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夫山泉计划在昆明东川区投资10亿元建设饮料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后年营收达10亿元,年税收贡献8000万元。这一“授渔兴业”模式,将云南茶农的原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地方特色农业资源通过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正成为植物饮料产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引擎。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植物饮料行业正构建绿色、健康、智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张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