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下班路过超市,总能闻到饭菜香,想去吃火锅烤肉,店里却摆着超市一样的冷柜和货架。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这些大城市里,“超市”和“餐饮店”的边界好像越来越模糊了。
有的超市改成了打工人的“平价食堂”,有的餐饮店却活成了“生鲜超市”。
为何现在的平民行业变得如此“不伦不类”?又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以前去超市,顶多买个速食便当,现在不一样了,不少超市直接开起了现炒窗口,价格还特别实在。
比如永辉超市,早在2023年11月就先在武汉、福州试了食堂模式,到了去年4月又开进广州,主打的就是“平价现炒”。
而且3个菜才12块,4个菜15块,对比现在点个外卖动辄二三十,这价格确实让人动心。
还有北京的物美超市,去年7月推出的自助餐更绝,13块、19.9元两档,有凉菜、热菜、汤还有水果,能在店里吃也能打包带走。
不光是永辉和物美,红餐网统计了下,盒马、华联、天虹、大润发、Olé这些常见的超市品牌,现在几乎都跟上了,纷纷开起了类似的平价快餐区。
反过来,餐饮店也在往“超市”的方向靠。
福建有家叫朱富贵的店,2019年在福州开了第一家,从装修到陈列再到定价,都透着一股“超市味儿”。
菜品大多卖5到22块,明码标价,还学超市搞折扣,会员能享6.8折。
就靠新鲜食材和亲民价格,它火到什么程度?有探店博主说,有的门店一天营业额能到40万,网友还调侃它“一家店盘活一个倒闭商场”。
今年8月成都开的阿娃牛火锅超市更典型,刚开业就被学生党和打工人在社交平台上疯狂安利,还得了个“火锅界胖东来”的称号。
它把传统厨房改成了开放式的,200多种菜品独立包装好,放在冷柜和货架上,价格几元到十几元,清清楚楚标在旁边,拿的时候就跟在超市选东西一样。
还有广州的吾国界烤肉(番禺广场店),今年6月开业后,用餐流程完全模仿超市:提个篮子选肉,去收银台下单,自己调调料,最后坐下吃,体验感特别新鲜。
这种改变似乎实在便民惠民,那为啥超市和餐饮店要互相“抄作业”呢?
说到底,还是咱们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极致性价比”了。
红餐产业研究院的唐欣院长说,传统超市受电商和社区生鲜冲击,客流少、顾客停留时间短、复购率低。
而现炒食堂是高频刚需,能帮超市拉客、留客,再加上超市有集采供应链,能低价拿到鲜食,自然能做出平价餐品。
餐饮店这边的考量更复杂些,不管是吃正餐还是快餐,大家最看重的都是“食材新鲜”“选择多”“优惠力度大”。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00后,还特别在意“情绪价值”,能不能拍照发圈、体验好不好,都成了衡量性价比的标准。
不过餐饮店想做成“超市”,可不是摆几个货架就行,核心还是要算好“成本账”。
这些店选址大多避开商圈核心地段,选租金低的地方,但面积又很大,靠大店规模吸引客流。
装修也走“省钱风”,洛阳有家王小福火锅烧烤超市,天花板和管道都露在外面,桌椅是铁的,墙面没什么装饰,工业风拉满,就是为了压低成本。
但光省钱还不够,现在大家要的是“便宜又好”。
所以不少店开始在食材上做文章,把食材像超市一样摆出来,让顾客一眼看到新鲜,海鲜现捞、牛肉现切,有的还现宰杀,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
可这里也有个疑问:超市化真的能帮餐饮店省钱吗?
广州有个烧烤店主李国算了笔账,以前200平米的店要3个烤工,人均月薪6000多,一年工资21.6万。
改成自助烧烤后,烤工的钱是省了,但又得雇引导员教顾客用设备、维持秩序,还得有补给员补菜、清理卫生,这些都是新成本。
而且设备维护、新鲜食材采购、菜品研发,哪样都要花钱,省下来的烤工费,说不定最后又填进了别的窟窿。
说到底,这种“超市不像超市、餐馆不像餐馆”的模式,是行业应对消费变化的尝试。
超市想留住顾客,餐饮店想破解生意难题,最终受益的是咱们能花更少的钱,有更多选择。
但它能不能长久火下去,还得看这些店能不能真正平衡好成本和体验:既要守住“平价”的底线,又要保证食材新鲜、体验舒服。
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光有新鲜劲儿可不够,得实实在在让大家觉得“值”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