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罗永浩单挑西贝,闹得沸沸扬扬。
大家发表观点的积极性真是叹为观止。。。好容易dei住一个我懂的事了,那咱们就往上招呼吧。
可我看了总得有上百篇文章吧,发现现在大家对于预制菜的认识,其实并没有共识,哪怕有的部门针对预制菜做过规定,但他规定的预制菜标准,跟人们的潜意识认知相去甚远。
例如,“你说的我听不懂,我觉得这就是预制菜",”我觉得预制菜都难吃,所以我觉得难吃的就是预制菜”,“又难吃又贵,西贝凭啥卖这么贵,咱们大家弄死他算了”
在这种战场上“为民请命”,打着“反预制菜,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大旗,简直是不可能败呀。(后来老罗发现餐饮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口风悄悄转了)
鸡贼如老罗,怎么能抓不住这种有胜无败的战斗。。。
预制菜没有国家标准
固然,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曾经下发过一个通知,如下:
但是,这仅是部门通知,并没有法律效力,没有强制力,跟国家标准(GB国标)相差甚远。
在通知中,大量使用了“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和菜肴属性”等模糊词语。
而如果是国家标准,则必须使用量化的、精确的、可操作和衡量定义的描述性词汇。
举例:老罗吃的一道“烤羊排”,羊排会在工厂中提前腌制,然后送到门店烧烤加热,这算不算预制?
提前蒸煮、腌制、切削、发酵,这些工序都必须在门店完成,还是只在门店完成最后一步算预制?
如果国家规定只有现切现炒才算,那大量开在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中的门店,消防要求不许使用明火,不许使用燃气,这又怎么解决?
也正是鸡贼的看到了这些争议和难点,以及标准的缺失,老罗冲上前去,表演了一番“为民请命”、自说自话的演出(以及大众对于预制菜的妖魔化认知叠加)。
食品保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预制菜的技术支撑
1923年,美国皮毛商人克拉伦斯去北极收购皮毛, 发现爱斯基摩人把鲜鱼打上来之后,几分钟内就冻成了冻鱼,再过几个月拿出来解冻,其口感跟刚打上来的时候差不多,仍然鲜嫩。
当时美国已经有了冰箱,但冷冻温度经常在零下几度、零下十度,肉类冷冻几个月之后,又干又柴,能吃,但是不好吃。
这里面的差别在哪里?
克拉伦斯发现,急速冷冻是保持品质和口感的关键,只要把鱼、肉等产品在几分钟内冷冻到零下18度,则其口感可以保持一两年。
后来,他发明了把两块冷冻板夹在冷冻物上的速冻技术,并投入大规模商用。
速冻技术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值得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一两个月去一次超市,把速冻食物塞满冰箱,就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保鲜技术发展到数十种,常用的就有十几种,比如上文提到的速冻技术,还有高温处理、辐射杀菌、真空包装、在包装中加入惰性气体等多种技术。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让食品的口感和品质在一两年之内保持不变。这也就是段子,“1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兰花”的由来。(但我也认同,餐厅应该明示食材的保质期和处理方式,不能骗消费者,不能用冷冻的,却宣传现摘,这是骗人的)
从科学的角度,两岁的西兰花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都跟农场上刚摘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更何况,以西贝的西兰花使用量,完全可以在几个星期内使用完采购的蔬菜,根本不会等到临近保质期再使用)
这些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全世界的美食。中国人可以吃到日本的金枪鱼,美国人可以吃到澳洲的龙虾。
杨贵妃如果活到现在,吃到岭南荔枝也毫不费力,而不用跑死几十匹马。
预制菜已经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部分
举例来说,我查了一下某大厂的猪肉冷冻率和鲜销率,在猪肉比较贵的年份,冻肉大量投放市场,甚至有超过80%是冷冻肉的时候;即使在猪肉比较便宜的时候,也有至少30%的猪肉是冻肉的方式出售。
根据央视网报道,目前,预制菜加工企业超过7万家。 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正加速驶向万亿元“赛道”。
尤其是外卖的兴起,使得一些餐厅所谓的“明厨亮灶”、“用户监督”无法在外卖群体中实行,大量的餐厅使用微波炉加热餐包,就可以快速搞出快餐。
而西贝等品牌连锁餐厅,也正是想跟这类平价餐饮相区隔,在宣传上大量使用了“现摘现炒”的词语,而相对昂贵的价格,又提升了用户对他现场处理、出餐味道的期望值。
从而,在罗永浩的质疑,和贾老板的不当回应下,西贝一败涂地。
众多门店客流甚至下降50%,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的期望:预制菜健康发展,餐饮行业得增加透明度
首先,在市场宣传上应该实事求是,现摘就是现摘,有预制环节你也得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你的价值和门槛在哪里。总不能你的厨师出去找工作,工作经验就是开了三年微波炉吧。
其次,用户应该实事求是的理解,预制菜、预制环节,已经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你不去西贝,去太二酸菜鱼、去某某火锅,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半成品供应商。
餐饮行业的门槛和价值在面临重估。如果大量的蔬菜处理、炒制等环节都被中央厨房、供应商替代,那你门店的价值在哪里,门槛在哪里,用户凭什么要付费?
第三,相比农场、菜市场、批发商等复杂的流通环节,预制菜的大量出现,其实是降低了市场监管的压力。以前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监管几百几千家小商贩,现在你去监管几家大型供应商,完全可以更精细的监管,带给用户更强的信心。
但从西贝风波可以看出,大量用户对于预制菜的品质,安全、口感等方面是不认可,甚至采取敌视态度。
这也正是全行业以及相关部门努力的方向。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不能靠某个大v一时兴起的灵机一动,要靠相关各方的勤奋和努力。
hello,ladys and 乡亲们。。大家好啊。。
我是司马。
本来不想写这个题目,因为真实的东西,其实不怎么讨喜,如果说真话还往往被人骂。但实在看不过去老罗那种拿用户耍猴的“科普”方式。
新技术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极大的误解。比如速冻技术,比如食品保鲜,比如添加剂,比如转基因。
从大的方面看,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活,但往往被某些资本和利益相关方描述为“致癌、对身体有害”。
你回到一百年前,倒是不致癌了,你能不能吃上都是个问题。
就像荔枝,以前即使贵为皇帝、贵妃,吃个荔枝都要跑死几十匹、上百匹马,花费的金钱可以让许多人破产。
现在,吃个荔枝,就是走着去超市,花费几块钱的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进步了的,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