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召集了包括总理米舒斯京、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在内的经济高层,商讨未来三年的经济预算与应对措施。这本是一次例行的政策讨论会,却因为普京在会上连问三个问题,普京面无表情,语气冷静,却句句如刀,直指问题核心。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能达成目标吗?”“是否需要额外措施和更高利率?”这三连问,如重锤砸向俄罗斯经济中枢,会议室内一片沉寂。俄罗斯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普京这突如其来的发难,又意味着什么?
从数据看,俄罗斯今年前7个月的GDP增长只有1.1%,7月单月同比仅为0.4%。而2023年与2024年,年增长率都曾保持在4%以上。这种骤降式的下滑,明显不是正常波动,而是结构性转变的信号。
普京的怒火并非毫无根据。早在去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就出现放缓迹象。经济部门虽然及时下调了2025年增长预期,但仍对普京承诺全年增长能达2.5%。然而进入9月,这个数字又从2.5%降到1.5%,接着再降至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测是3%。相比之下,俄罗斯当前的数据不但未达预期,甚至连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的增长“必须高于全球平均线”,这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政治要求。
这场会议是一个月内的第二次高层经济会议。普京一改以往的克制,连发质问,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俄罗斯经济形势比外界想象的还要严峻。
尽管俄罗斯2023年和2024年表现亮眼,但那两年的高增长其实靠的是战争订单的刺激。国防产业火力全开,军需制造带动了工业产值,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经济状态。
可这种“战时繁荣”并不持久。到了2025年,这种强刺激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财政赤字迅速膨胀,军费支出不断上扬。俄财政部透露,截至8月底,联邦预算赤字已达到4.2万亿卢布,是去年同期的150倍。
与此同时,能源出口收入大幅下滑。欧洲市场基本流失,乌克兰对俄油气设施的袭击频繁,再加上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75美元,远低于俄罗斯维持财政平衡所需的90美元。财政压力迅速累积,政府手头的资金越来越紧。
普京在会议上强调,“国家的财政稳定,决定了计划是否能落地。”但现实是,俄财政在战争与制裁夹击下,已经陷入吃紧局面。资金优先流向国防,民用经济的投入被不断压缩。
俄央行也面临两难。为了控制通胀,利率一度被拉高至21%。结果企业融资成本飙升,消费意愿急剧下降。今年6月以来,央行开始降息,基准利率回落至17%。可即便如此,通胀依然高达8%以上,是政府目标的两倍。
企业贷款需求持续萎缩,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大,制造业投资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家庭消费也不见起色,房地产市场低迷,整个内需市场处于“冻结”状态。
面对经济下滑,普京也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寻找出路。不久前访问中国期间,与中蒙签署了天然气管道合作备忘录。该项目若能落地,俄罗斯可通过“照付不议”模式,从中国获得一笔预付款,缓解财政压力。
但这个项目并非短期内能见效。跨国管道建设涉及路线选择、供价谈判、结算机制等诸多细节,各相关部门协调难度极高。短时间内拿到资金的可能性并不大。
除了外交腾挪,国内加税也被提上议程。可经济疲软,加税无异于雪上加霜。俄罗斯私营企业组织已经发出公开反对的信函,社会情绪也开始松动。
更关键的是“军民矛盾”愈发突出。战争拖得越久,军费开支越大,民间经济的空间就越小。俄军仍在乌东推进,未来还需面对乌军在顿巴斯地区长期经营的防线,攻坚战将进一步提升军费压力。
军事工业虽仍在运转,但已有疲态。数据显示,2025年7月,服装产量下降7%,家具下降12%,电气设备下降6.5%,冶金行业降幅扩大至10.2%。这些产业曾是俄罗斯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如今全线下滑。
普京显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他在会议上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用一连串问题逼迫高层正视现实。他知道,货币政策、财政支出、外交资源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相掣肘”的结构性矛盾。
这一切的背后,是俄罗斯经济机制在战争状态下的功能错位。财政支出更多依赖能源出口,而能源出口又被地缘风险和国际价格左右。货币政策又受限于高通胀与资本流动的矛盾,企业信心持续下滑,投资意愿低迷。
这就是普京“三问”的本质。他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在通过质问唤醒体制的警觉。他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解释。
与此同时,外媒开始关注俄罗斯的经济困局。《金融时报》指出,俄罗斯已进入“战时发展陷阱”阶段,初期靠军费刺激增长,后期却因资源错配陷入增长疲软。《彭博社》更是预警,若不及时调整财政结构,卢布可能面临系统性冲击。
俄罗斯社会的不安正在积累。高物价、低收入、高债务的“三高”状态下,民众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年轻劳动力大量进入军工系统,教育、服务、技术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
普京在会上强调:“经济情况决定财政稳定,财政稳定决定国家未来。”这句话虽不长,却道出俄罗斯当前的最大难题——财政与经济已绑在一起,动一发而牵全身。
会议现场的沉默也许不是惧怕,而是对现实的无力回应。普京的三问,是整个体制面临战略转型关口的警钟。俄罗斯若想实现“逆势突围”,不能再依赖战争订单的短期刺激,也不能寄望国际能源市场的起伏。要从根本上推动经济改革,必须在财政、货币、结构调整之间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在处理经济转型时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与战略定力,或许正是俄罗斯所缺乏的。在国际博弈的大棋盘中,中方始终坚持稳定为先、以民生为本的原则。而俄罗斯此时的焦虑,也从侧面凸显出中国稳健经济策略的可贵之处。
普京的“三问”已经不只是一次会议的小插曲,而是整个国家在经济十字路口上的真实写照。当高层沉默不语,问题已经不止是数据的波动,而是战略的抉择。俄罗斯未来的路,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难走。
信息来源:
[1]泽连斯基:愿与特朗普和普京会面 但不去莫斯科 财联社
[2]普京身着军装出席军演 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