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开始穿军装的时候,就说明又有大事要发生了。
俄乌冲突可能升级
普京这次穿军装视察军演,可不是简单的 “秀肌肉”。熟悉俄罗斯政治的人都知道,普京每次穿军装公开露面,往往伴随着重大军事决策或局势变化。
2022 年 2 月俄乌冲突爆发前,他就身着军装主持了安全会议。这次也不例外。演习的核心科目包括实弹射击、无人机空袭和核武器使用演练,白俄罗斯国防部长赫列宁甚至直言 “研究了核武器和‘榛树’导弹的使用计划”。
更值得注意的是,演习期间正值波兰、罗马尼亚等北约国家频繁报告 “俄罗斯无人机入侵”。9 月 9 日夜间,波兰甚至紧急动用北约防空系统击落了 3 架无人机,引发欧洲一片哗然。
在这种背景下,普京身着军装视察军演,无异于向西方传递明确信号:俄罗斯有能力、有决心应对任何军事挑衅。正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所言,“北约实际上已经参与了这场战争”。
美印伊的不同算盘
这次军演的参与者名单耐人寻味:印度、伊朗、孟加拉国等国派出了军事特遣队,布基纳法索、刚果(布)等非洲国家也派员观摩。这些国家的选择,折射出当前国际格局的复杂博弈。
印度的态度最具代表性。尽管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刚刚放话 “印度必须退出金砖、停止购买俄油”,并威胁要加征 50% 关税,但印度不仅没 “滑跪”,反而高调参与俄白军演。
9 月 1 日,印度总理莫迪与普京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同乘一辆车,进行了近 45 分钟的密谈,双方重申将扩大能源和军事合作。
这种策略,既想保住俄罗斯的低价石油,又不愿彻底得罪美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不过,印度的骑墙术正面临考验 —— 美国已要求欧洲对印度实施 “次级制裁”,试图切断其石油进口渠道。
美国的反应则颇为矛盾:一方面,美国国务院对俄白军演提出抗议,称其 “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美国武官却 “意外” 出现在演习观摩席上,与白俄罗斯国防部长握手交谈。
这种抗议 + 观察的双重姿态,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在对俄政策上的摇摆 —— 既想维持 “硬汉” 形象,又不愿彻底关闭对话渠道。更关键的是,美国正试图通过白俄罗斯分化俄白联盟,近期已恢复与明斯克的直航,并解除部分制裁。
被夹在美俄之间的无奈
欧洲对这次军演的反应堪称 “五味杂陈”。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强烈谴责俄罗斯 “侵犯领空”,波兰甚至同意北约军队进驻,作为 “东部哨兵” 行动的一部分。
法德等西欧国家却对美国的甩锅行为不满 —— 特朗普政府多次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对俄制裁成本,自己却在乌克兰问题上 “雷声大雨点小”。
这种裂痕在无人机事件后愈发明显:欧盟虽表态支持波兰,但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直言 “欧洲不能永远当美国的附庸”。欧洲在能源问题上仍受制于俄罗斯。
尽管欧盟已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占比从 45% 降至 9%,但德国等国家仍依赖俄罗斯的电力和煤炭。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欧洲在对俄制裁上始终难以 “痛下杀手”。
此次俄白军演中,俄罗斯展示了 “锆石” 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武器,其射程覆盖北约在冰岛的军事基地,这让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防御能力。
中国的选择:不结盟的战略定力
最让欧洲纳闷的,是中国在这次军演中的 “缺席”。作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此前多次与俄罗斯举行联合军演,包括 2024 年的 “北部・联合” 海上演习。
但这次俄白军演,中国并未派官方代表团参与。这种 “低调” 背后,体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不结盟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俄是伙伴,不是盟友”。
这种定位既避免了卷入地缘冲突的风险,又为双方合作保留了灵活性。事实上,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始终保持中立,既反对单边制裁,也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就在俄白军演期间,中国与东盟国家举行了 “和平友谊 - 2025” 联合军演,传递出 “聚焦合作、远离对抗” 的明确信号。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对自身战略利益的清晰认知。当前,中国正集中精力推进 “一带一路” 倡议和高质量发展,不愿在东欧局势中过度消耗资源。
中俄合作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选择,而非军事同盟的义务。这种清醒的战略定力,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始终保持主动。
信息来源:波兰同意北约军队进驻---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