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A股市场有个有趣的现象:9月以来已有逾1100家上市公司获机构调研,较此前大幅增长。看着这组数据,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的自己——总是盯着K线图上的高低点患得患失,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资金动向。直到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简单道理:与其猜测明天是涨是跌,不如看清今天谁在买卖。
一、调研热潮下的暗流涌动
数据显示,机械设备、电子、基础化工成为最受关注的三大领域。其中香农芯创涨幅高达78.36%,北交所的富士达也获得37家机构密集调研。表面看是行业景气度使然,但作为量化投资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数字背后的资金语言。
记得2015年牛市顶峰时,同样出现过机构扎堆调研的现象。当时有位前辈告诉我:"调研名单就像餐厅的菜单,关键不是看点了什么菜,而是看谁在买单。"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后来我用大数据工具回溯发现,那些真正走强的个股,往往在股价启动前就出现了明显的"机构库存"活跃迹象。
二、高低点是个伪命题
很多人喜欢预测市场的高低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的"小马过河"故事。河水深浅对老牛和小松鼠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股市里的高低点同样如此。
所谓高点低点都是典型的"上帝视角"。就像去年新能源板块的调整,当时多少人喊着"抄底",结果越抄越低。现在我用的量化系统里有个很简单的逻辑:不预测水位高低,只监测水流方向。当橙色柱体(代表机构资金活跃度)持续放大时,说明有大资金在持续运作——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参考依据。
三、识破"空涨虚跌"的障眼法
去年我跟踪过两只典型个股:左边这只在上涨中突然出现两根巨阴线,吓得不少散户割肉离场;右边这只则在连续下跌后突然跳空高开,引得追涨者蜂拥而入。结果呢?前者很快收复失地再创新高,后者却昙花一现重归跌途。
这种"狼来了"的把戏在A股屡见不鲜。但通过量化数据就能看穿本质——左边个股虽然暴跌,"机构库存"数据始终活跃;右边个股尽管反弹,"机构库存"却毫无动静。这就好比看魔术表演时知道了机关所在,再精彩的障眼法也骗不过你的眼睛。
四、数据不会说谎
这张图是我用了十年的量化系统生成的资金行为图谱。橙色柱体高度代表机构参与程度,区域①和②显示无论股价如何波动,"机构库存"始终维持高位;而区域③虽然股价反弹,"机构库存"却一片空白。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有限注意力理论"——散户往往被股价涨跌吸引全部注意力,却忽略了更重要的资金动向。就像现在机械、电子板块热火朝天,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哪些股票被调研最多,而是哪些股票的资金行为最有持续性。
五、北交所的启示
这次北交所企业关注度提升很有代表性。曙光数创与开特股份月内涨幅超20%,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资金行为特征:往往在行情启动前就有持续的"机构库存"积累。这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现象在A股反复上演。
我统计过近三年涨幅前100的个股,87%都在启动前3个月就出现了明显的资金介入迹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专业投资者总能在行情初期精准布局——他们看的不是K线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流动。
六、适合自己的工具才是最好的
十年量化投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市场没有万能钥匙,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工具。就像开头提到的1100家调研公司中,真正能走出独立行情的永远是少数——区别就在于能否识别出真正的资金意图。
现在的我早已不再纠结于明日涨跌的预测游戏。通过持续跟踪量化数据,反而能更从容地应对市场波动。正如一位投资大师所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有时候少即是多。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信息及个股案例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作交流分享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建议。所有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行为特此声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