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走向世界
——天府学研究中心的发展逻辑
李后强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天府学院“天府学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天府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推动地域文明研究走向系统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借此机会,衷心感谢蒲果泉校长及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特别是蒲校长站位高远,洞察全局,看到了发展天府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中心成立大开绿色通道,令人感动!刚才从蒲校长手中接过了中心名誉主任的聘书,深感聘书薄但期望厚,纸张轻但责任重,这既是聘书更是契约,我必须认真履职,争取不负众望。
一、什么是“天府学”?
《天府学》的问世,源自四川省委原主要领导的亲自指示和部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作为重大课题立项推动落实。天府学是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平原为核心,时间跨度从都江堰建成至今,空间上连接成渝地区,辐射遍及西南乃至全国,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范畴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旨在揭示四川盆地“天人合一”的独特规律。它是交叉学科,不是单一的地理学、历史学或文化学,而是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大学问。比如学科分支包括天府地质学(研究盆地形成与青藏高原互动)、天府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天府经济学(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天府文化学(从古蜀文明到现代天府文化传承)等。“天府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十大基本原理,比如“珠峰映射原理”“海拔适中原理”“封闭开放原理”“千河滋润原理”“内海遗存原理”“移民组合原理”等,揭示了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天府之国”的深层密码。它既解释了过去“扬一益二”的繁荣,也指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可以说,“天府学”是理解中国西部发展逻辑的一把钥匙,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为什么要成立“天府学研究中心”?
这是学科建设的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具体地讲——
(一)时代需要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赋予四川和重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任务。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区域发展决策,而“天府学”正是深化省情、市情、校情认知的隧道与窗口。通过天府学研究,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重大难题,为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二)育人需要
天府学院的师生,理应成为“天府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研究中心将为师生提供学术平台,激发研究热情,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三)四川需要
从地理看,四川盆地是世界罕见的地理单元,兼具海洋性气候、荒漠景观与雪峰地貌,被称为“世界缩影”,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从历史文化看,从“天府之国”起源到红军长征决胜地,从三星堆文明到现代成都发展,四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多重密码。
(四)文化自觉
整合此前“蜀学”“成都学”等分散研究,构建独立学科体系,填补学科空白。从“天府之国”到“天府学院”,再到今天的“天府学”,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升华,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不仅要享受“天府”带来的美誉,更要研究它、阐释它、传播它。
三、研究中心如何运行?
我们要秉持“开放、协同、创新、一流”的理念,构建“多维一体”的运行机制:
(一)学科融合
依托天府学院多学科优势,整合文、理、工、管资源,打造“多个学科分支”体系,包括天府生态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形成系统研究框架。借助地质勘探、GIS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结合考古学、文献学传统方法,形成“天地人”协同研究范式。
(二)项目驱动
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跨学科团队攻关。我们将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高级别项目,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开展专项研究,如“天府水系治理”“天府文化国际传播”等,推动跨领域合作。
(三)国际传播
不仅要在国内发声,更要让“天府学”走向世界。我们将推动成果外译,与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天府学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地方学专家(如埃及学、巴黎学代表),对比研究不同地域文明,让“天府”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地域文明的重要窗口。
(四)研产渗透
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例如,与甘孜稻城宇宙线研究中心合作,探索高海拔生态保护技术。建立“天府学数据库”,开放共享地质、生态、文化数据资源,吸引全球学者参与。
(五)团队建设
借鉴“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提供灵活薪酬与科研支持。设立青年学者孵化项目,鼓励创新性研究,如利用AI模拟盆地气候变化、四川清洁能源开发等。
(六)资源整合
与“天府论坛”深度协同,把论坛打造为思想碰撞、成果发布的高端舞台。同时,与有关单位共建“天府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形成“研究中心—论坛—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学术链。依托“天府论坛”已经举办600期的实力,与坚持企业家俱乐部和《企业家日报》合作,增设“企业家天府论坛”“天府学院论坛”和“天府学”专题会场,发布年度研究报告。联合开展天府文化数字化保护、天府经济指数编制等项目,形成“理论-应用-传播”的生态链。开发“天府学”慕课,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扩大学科影响力。
四、创造一流成果的路径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建设部署,以天府学研究争创一流学术成果。
(一)聚焦重大问题
攻关“天府粮仓”可持续农业技术,结合数字农业提升粮食产能。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方案,探索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大熊猫生态环境,四川白酒品牌建设,三星堆和大蜀道保育等课题。
(二)创新转化模式
建立“天府学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如基于盆地气候的新能源开发技术。推动天府文化IP开发,如联合文创企业推出“天府学”主题展览、数字藏品。
(三)构建全球网络
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地方学研究中心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开设“天府学”专栏,发表多语种研究成果。
(四)提供有力保障
由“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夯实思想基础。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对标“敦煌学”研究体系,推动天府学纳入四川省“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天府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四川从“地域经验”向“理论体系”的跨越。通过跨学科研究、产学研协同与国际机构合作,必将为“天府之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使天府学成为全球地方学研究的案例。
我们要把“天府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研究高地,从四川走向世界。未来五年,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学术专著,发表高水平论文,形成“天府学”理论范式;同时,服务地方发展,为生态保护、城市治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流成果,让“天府学”在世界上有名。
从“天府之国”的古老赞誉,到“天府学院”的现代教育,再到“天府学”的学术建构,我们正在完成一次文明的跃升。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天府学”这门大学问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世界听见“天府”的声音,看见中华文明的多元与智慧!
(此文系李后强教授2025年9月16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天府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活动”上的发言摘要)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后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