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软怕硬”的做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但像以色列这样,公然袭击一个主权国家首都的,还是凤毛麟角。
之后,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在多哈举行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筹备会议上直言,国际社会的“沉默与不作为”已经助长了以色列在加沙的罪行。
从加沙到卡塔尔,为何以色列如此嚣张?阿拉伯领导人的集体反击真的有用吗?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
9月,以色列战机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卡塔尔多哈一处哈马斯办公室发动空袭。
根据卡塔尔方面通报,该地点位于居民区内,当时哈马斯领导层正在讨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和平”协议内容。
这场空袭侵犯了卡塔尔的国家主权,并造成6人死亡。
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阿勒萨尼在第一时间发声,将这次袭击定性为“国家恐怖主义”,并公开指责以色列“没有任何红线意识”。
空袭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临时会议,一致通过对袭击的谴责决议,但要想解决问题,执行才是关键。
外界注意到,尽管美国政府公开与此次行动“撇清关系”,但多个中东国家情报显示,以色列行动前与美国中央司令部存在协调,甚至借助美方控制的防空系统确保空袭路径畅通。这类“技术协作”虽然未被官方证实,但也未被明确否认。
这种表面中立、背后协作的态度引发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双重标准”的普遍质疑。联合国的谴责在缺乏实际追责的情况下,政治姿态大于实质行动。
不仅如此,过去两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境内目标多次发动空袭,理由大多是“反恐”或“打击伊朗代理人”,但目标常常涉及非军事设施。
此次对卡塔尔的行动,更是将越境袭击的范围扩大到海湾国家核心城市,这在以往极为罕见。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在多哈紧急筹备会议上指出,以色列此举不仅是军事挑衅,更是对国际秩序的试探。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年来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大以色列”战略构想。
这一构想不仅涉及约旦河西岸,还包括叙利亚、黎巴嫩,甚至埃及西奈半岛及沙特部分地区。虽然这一战略未被正式列入政府政策,但在实地军事行动中已初现端倪。
9月由卡塔尔主办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筹备会议在多哈召开。
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阿拉伯国家不再仅限于口头谴责,而是开始探讨具体的外交反制、经济协调以及安全合作机制。
例如部分国家提出限制与以色列在能源、贸易领域的合作通道;还有国家开始推动成立区域防空联动系统,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越境袭击。
这些议题虽然尚未形成最终决议,但已显现出阿拉伯国家战略思维的转变: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构建“底线联盟”。
多哈的立场也成为此次峰会的核心信号。
卡塔尔在过去多被视为中立调解者,此次遭到直接袭击后,政治姿态明显转向更强硬。
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地区反响,并非因为袭击本身造成的损失,而是它所揭示的国际秩序正面临的信任危机。
对阿拉伯国家而言,“沉默即纵容”已不再是一种情绪判断,在他们看来,西方一些国家基于地缘政治利益的选择性发声,正在系统性削弱联合国与国际法的权威。
这种信任缺失,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区域层面的集体安全框架,以填补国际机制的空白。
当主权国家在自己首都遭遇空袭,而国际社会连一句明确的后果都无法给出,所谓的世界秩序便成为悬空的名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