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当新中国的曙光照耀在中华大地上时,仍要面临严峻的国防空白——当时西方列强的核威慑让中国人望尘莫及,国内就连基本的航空工业基础都无法实现。就在这样的时代关口,一位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科学家,正用毕生所学酝酿着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归航,他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
当时的钱学森被美国视为“战略资产”,他是国际航天领域的顶尖学者,36岁便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领导世界一流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他在超音速飞行、工程控制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他住着带花园的洋房,享受着优厚的薪资与科研资源,身边围绕着顶尖的科研伙伴,这样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归宿,可这些却始终填不满他心中的家国空缺。
1950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压抑多年的归乡之情瞬间爆发,他当即向学院递交辞呈,之后打包好科研资料与书籍,准备带着家人启程回国。然而他的归程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可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现在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回去”,这句话支撑他在美国进行长达5年的抗争。
美国当局得知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后,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立刻出面阻拦:“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随即被吊销护照,科研资料被扣押,甚至遭到联邦调查局的软禁。在听证会上,检察官质问他是否忠于美国,他昂首回应:“我忠于中国人民,就像你们忠于美国人民一样!”之后的五年他被限制人身自由,就连信件都要经过严格审查。
在如此困境之下,他从没有动摇过回国之心,1955年他趁监视稍有松懈,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求救信,信中字字恳切:“我心急如焚,惟愿早日归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这封信辗转寄到周总理手中。经过中方多次严正交涉之后,最终美国被迫同意放钱学森回国。这一年10月他漂洋过海抵达香港,当他在甲板上看到祖国大陆时,眼中满是热泪。
钱学森回国后来不及休整便投入工作,他系统规划了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发展蓝图,1956年在周总理的支持下,他出任“五院”院长。建院初期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没有实验室,就用旧仓库改造;没有资料,就靠钱学森的记忆默写;没有仪器,就自己动手打磨。他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在西北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拓荒之路。
1960年,苏联专家带走所有资料,这给刚起步的中国导弹事业造成沉重打击,就在众人士气低迷时,钱学森召开动员大会:“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他亲自带队攻关,从导弹发动机的燃料配方到弹体的焊接工艺,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同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升空之后准确命中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终于拥有自己的导弹技术。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如何与导弹结合成为新的难题,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随后提出“两弹结合”方案,他亲自制定试验计划,甚至不顾危险亲临发射场指挥。1966年10月27日,搭载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精准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这一成就震惊世界,彻底奠定了中国的核大国地位。
钱学森在科研攻关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并且亲自授课、编写教材,他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邓稼先、孙家栋等人都曾受教于他。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生活却极为简朴,他穿打补丁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把国家颁发的奖金全部捐给科研事业和教育基金,他常说:“我的一切都是祖国给的,理应用来回报祖国。”
从海外赤子到国之脊梁,钱学森用一生践行了“为国奉献”的誓言,他不仅为中国导弹、火箭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用家国情怀铸就出中国航天精神。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迈入空间站时代,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始于那位冲破阻挠归航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精神符号,永远照亮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