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2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听说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门诊里,老李一边翻着手机里的养生短视频,一边满脸疑惑地问。他刚刚确诊2型糖尿病,但自认为平时饮食清淡,几乎不吃糖,怎么就还是“中招”了?
其实,像老李这样的误解并不少见。糖尿病并非只是“吃糖吃多了”的后果,而是一个由胰岛素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错误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控制病情,反而可能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揭穿5条最常见、最“坑”的糖尿病谣言,尤其是最后一条,很多人至今还深信不疑!
谣言一:“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误解之一。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调控功能紊乱。它与“吃糖”有关,但远不止于此。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肥胖、缺乏运动、遗传因素才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元凶。
所以,即便你一口糖不吃,只要久坐不动、超重肥胖、家里有糖尿病史,得病的风险依然很高。
谣言二:“一旦得糖尿病,就只能一辈子吃药了”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脑补出终身服药、打胰岛素的画面,心里难免一沉。但事实是,如果在早期就发现血糖异常,并且通过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减重等方式积极干预,是完全有可能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的。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糖尿病缓解”。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约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延缓或逆转病情。当然,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也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不可盲目停药或迷信“食疗”替代。
谣言三:“降糖药会伤肝肾,能不吃就不吃”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实则害人不浅。目前常用的二甲双胍、格列美脲、DPP-4抑制剂等降糖药物,都是经过严格临床验证、在安全剂量下使用的药物。真正“伤肝肾”的不是药,而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血管损伤。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微血管会受到持续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所以,与其担心药物副作用,不如担心血糖失控带来的真正伤害。
谣言四:“水果含糖高,糖尿病人不能碰”
确实,水果中含有天然果糖,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就要一口不吃。关键在于选择种类、控制量、掌握时机。比如,苹果、猕猴桃、柚子、草莓的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适量摄入不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而像西瓜、荔枝、香蕉等高GI水果,则要根据血糖水平谨慎食用。
权威机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应每日不超过200克,分2次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食用。所以,别再把水果当“敌人”,吃对了,它反而是好帮手。
谣言五:“血糖正常了,就可以停药了”
这是医生最怕听的一句话。不少糖友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血糖控制得不错,就自行停药,结果血糖迅速反弹,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要知道,血糖正常只是表面现象,不等于病根已除。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胰岛功能减退的慢性疾病,控制得好是“稳定”,不是“治愈”。
是否可以减药、停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功能、并发症风险等多方面指标综合判断。贸然停药,不但功亏一篑,还可能让你陷入血糖反复、治疗难度加大的恶性循环。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信谣言、自作主张”。它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一天治好。科学认知、长期管理、规范治疗,才是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正确打开方式。别再被“吃糖会得病”“水果不能吃”“药物伤肾”等谣言牵着走,真正了解糖尿病,才是你战胜它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华糖尿病杂志.《2型糖尿病缓解的研究进展》.2021年第13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