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时,弗兰克尔的故事确实戳人,从奥斯维辛里扒出“意义”,说迷茫时就为生活本身而活,听着特别有力量。
但细琢磨下来,或许有人会冒出些疑问,咱们不妨掰扯掰扯,越聊可能越清楚。
1
或许有人会说:“别沉溺过去要活在当下?可我有时候想以前的好日子,反而能缓过来啊!”
这话听着没毛病,比如工作搞砸了,翻出以前的奖状看看,觉得“我以前也厉害过”,说不定就有勇气再来一次。
这里得区分“回忆当动力”和“沉溺在回忆里不出来”。
原文里说,集中营里有些囚犯天天抱着过去的照片哭,越想越觉得现在没法活,最后没了求生的劲;
而弗兰克尔也想妻子,但他想完之后,会转头琢磨“今天怎么能多喝口热汤”“以后怎么把这里的事讲给别人听”。
关键不在“想不想过去”,而在“想完之后动不动”。
回忆要是能帮你“攒劲往前”,那是好的;可要是让你“蹲在过去不肯走”,那反而成了拖累。
2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还有人问:“自己找生命意义?可我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有心思想这个?”
这话太实在了,要是每天都在为房租、吃饭发愁,确实没精力琢磨“意义”这种虚头巴脑的事。
但弗兰克尔当初在集中营,不就是连饭都吃不上吗?
他找的“意义”也不是啥宏大目标,就是“用最后一支烟换碗热汤”“找机会离火炉近点干活”,这些都是为了“先活下去”的小事。
其实“找意义”不一定是要干大事,哪怕你现在只能做“今天好好吃一顿饭”“给家人打个电话”,这些“为生活本身”的小事,本身就是意义的起点。
你想啊,先把当下的小日子稳住,慢慢就有劲儿琢磨更长远的事了,总比蹲在原地愁“没意义”强。
3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苦难里用幽默?会不会太轻佻了?比如家里出了事,这时候笑不是冷血吗?”
我之前也想过这个,比如亲人走了,要是有人这时候开玩笑,确实会让人不舒服。
但原文里的“幽默”,不是“拿苦难开玩笑”,而是“给自己找个透气的缝儿”。
就像集中营里那句“以后做客要锅底的汤”,不是不把苦难当回事,而是在“快被苦难压垮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美丽人生》里的父亲,用“玩游戏”骗孩子,也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不想让孩子被恐惧吞掉。
这种幽默更像“给自己裹了层软铠甲”,不是要消解苦难,而是要扛住苦难,不让自己被它逼疯。
要是苦难已经够重了,再把自己绷得紧紧的,反而更容易垮。
4
最后可能还有人问:“靠爱撑过去?可我现在就是一个人,没人爱我怎么办?”这话挺戳心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能随时依靠的亲人、朋友。
但这里的“爱”,不一定是“别人爱你”,也可以是“你去爱点什么”。
弗兰克尔书里说,发现意义的方式里,就有“感受艺术与自然的美妙”
比如你喜欢看夕阳,每天傍晚看会儿,心里会暖一点;你喜欢养小盆栽,看着它发芽,也会觉得有盼头。
这些“对一件事、一个东西的喜欢”,也是一种爱。
哪怕你现在没身边人的陪伴,去爱一朵花、一首歌、一本好书,这些爱也能帮你在迷茫里找到个“抓得住的东西”,慢慢就不那么孤单了。
5
其实这些疑问,说到底都是在问“我情况特殊,这些方法有用吗?”
但弗兰克尔最核心的观点,从来不是“有固定的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不管处境多糟,你都有‘选择怎么应对’的自由”。
你可以选沉溺过去,也可以选活在当下;可以选被苦难压垮,也可以选找个小办法扛过去。
“为生活本身而活”,不是要你“必须积极乐观”,而是要你“别放弃对生活的主动权”
哪怕你今天只能做一件小事,哪怕你偶尔也会难过、会怀疑,只要你还在“主动做点什么”,就已经在靠近意义了。
说到底,迷茫不是错,有疑问也正常。
重要的是别因为疑问就停下来,试着像弗兰克尔那样,在自己的日子里找些“小抓手”,慢慢走,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点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