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铭记九一八丨“太原工程队”背后的真相

0
分享至



在太原旧城东北角

一片看似寻常的砖瓦建筑群

却是曾经被称作“太原工程队”的

战俘集中营



1937年11月

忻口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

太原城已被日军攻陷



一千多名中国士兵沦为战俘

成了日军亟待安置的“麻烦”

日军迅速将目光投向

小东门内一处僻静院落

原晋绥军军械库

现成的仓库能改造成监房

高大的围墙恰好隔绝外界的窥探

这里成了日军囚禁同胞的“理想”牢笼

1938年6月

“太原工程队”的木牌正式挂在了院门上



这个带着“建设”假象的名称

是日军精心编织的谎言



它的真实身份是

日军华北方面军直辖的

“太原俘虏收容所”

专门关押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掳来的战俘与无辜平民

这座占地300余亩的集中营

内部结构森严

牢房、训练场、审讯间、医务所

还有那被称为“等死房”的病号隔离室

从1938年到1945年

超过10万中国人被囚禁于此

至少4万人没能等到黎明

在太原集中营

战俘的人格被彻底剥夺

日军严禁战俘互称姓名

每个人只是一个编号

最初以“天、地、人、财”为前缀

每字对应一千人

随着关押人数激增

又扩展出“春、夏、秋、冬”

“松、竹、梅、菊”等序列

甚至简单以方位区分

如“东一百三十号”

若有人喊错编号

便遭木棍毒打、罚跪冰面等惩罚

更恶毒的是日军“以俘管俘”的统治手段

他们挑选被俘军官

担任“工程队长”

再由其下设班长、小队长等职

这些“管理者”能获得额外的食物

免于繁重劳动

甚至手持日军发放的木棍

将暴力施加在同胞身上

这种模式彻底碾碎了战俘间的信任

让生存变成内部角力

日军则坐享其成

依靠层层折磨维持了七年黑暗统治

集中营里的日常

是对生命极端的践踏

战俘像牲畜一样

挤在污秽的牢房中

粪便堆积、污水横流

恶臭连日军都避之不及



每天两餐只有半斤

掺着沙子和草屑的杂粮糊

不少人因饥饿倒在牢房里

恶劣的环境也让传染病频发

一次霍乱就导致60人暴毙

而日军的应对

是将130名疑似病例直接活埋

美其名曰“防止扩散”

而这,还只是暴行的开始







太原工程队不仅是监狱

更是日军“以战养战”的重要一环

身体尚可的战俘

被押往大同、西山等煤矿

日夜挖煤

为日军军事工业输送“黑色血液”

更多劳工被迫修建铁路、机场、炮楼

这些设施成为日军侵华的

运输动脉和防御堡垒

战俘劳工在日军眼中

只是“消耗品”

死了就丢进“万人坑”了事

有“抬尸工”回忆

夏天尸水顺着车轴往下滴

整个运输队都弥漫着腐臭

冬天尸体被冻成坚硬的“冰棍”

搬运时需用铁锹敲打才能分开

日军败退前

更是向尸坑倾泻硫酸

企图毁灭罪证

但即便在这般绝境中

中国人的脊梁仍未折断

太岳区的被俘党员秘密组建支部

保护干部、营救同志

传播抗日主张

也有人以怠工、破坏工具

甚至最后一刻以扑向敌人的方式

进行着悲壮的反抗

抗战胜利后

“太原工程队”的招牌被拆下

这段历史一度尘封

石家庄、济南等地的集中营

先后消失在岁月中

唯有太原工程队旧址幸存

成为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

日军战俘集中营遗迹



“九一八”警钟长鸣九十余载

它不断掀开历史的褶皱

让山河破碎的疮痍重现眼前

让同胞泣血的悲戚回荡耳畔

将那份刻进民族记忆里的屈辱

一次次从记忆深处拽起

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九三阅兵

战鹰列阵划破长空

铁甲轰鸣驶过长安街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覆盖全球、慑战止战”的底气



更是一个民族从血火中走来的重生

历史无法改写

但未来正在我们手中写就

愿以吾辈之奋斗

护山河万里永固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太原日报、凤凰新闻、《中国的奥斯威辛——日军“太原集中营”纪实》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锦绣太原 incentive-icons
锦绣太原
太原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73811文章数 75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