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社区文化节首场活动在丰台区大红门街道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圆满落幕。作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文化共生”的创新实践,本届文化节以交流研讨凝智慧、展览讲座聚共识、文艺汇演跨社区、民生市集促消费为主线,旨在持续打造睦邻友好、文化交融的场景新体验,以文化凝聚群众、赋能社区,激活首都基层文化繁荣新篇章。
文化节选择大红门作为启动地点,体现了文化资源与区域转型发展的深度契合。活动现场,来自六大城区、近30个街道的550余位社区“民星”联袂献艺,生动展现了基层文化的蓬勃生命力;400余组亲子家庭热情投身文艺共创,在协作中传递情感;非遗文创展位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质感与创新表达,成为市集80余展位中的流量担当。短短两天半时间,活动吸引逾2.5万人次亲临现场,居民在家门口沉浸式领略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隽永魅力。
百姓乐享家门口文化盛宴
9月12日晚,北京曲剧改编话剧《我这一辈子》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两侧通道站满观众,红毯上孩子们席地而坐。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曲种,北京曲剧用一场精品大戏的演绎,让老舍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京腔京韵特亲切,一下就把我们带回了老北京的胡同岁月。”大红门街道居民祝世贤高兴地说。文化节的举办推动了大红门地区从“地理单元”向“精神家园”的转变,彰显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产业升级与文化繁荣的结合,是对推动文化服务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基层文化供给质量与效能理念的生动实践。首场文化节戏曲演出版块,既有经典大戏,也有小而精的京剧、豫剧折子戏,近千人享受了家门口的文化惠民福利,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归属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民星”闪耀展现基层活力
来自北京六区近30个街道的550余位“民星”同台献艺,茶艺、舞蹈、民乐、非洲鼓等节目百花齐放。来自西城区广外街道戎晖嘉园合唱团的老兵们称赞道:“排练既丰富生活,更增进邻里情。社区人情味浓了,人心就拢在一起了。”来自不同社区的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代表,也作为社区生活的参与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登台表演。美团丰台区大红门站点快递员孔姝雅激动地表示:“作为快递员,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这次我们登台朗诵《纪念碑》,用我们的语言讲述奋斗故事。”群众文艺活动不仅搭建了邻里交流的桥梁,更激发了社区内生动力,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治理氛围。
多元活动浸润美好生活
文化节期间,北京胡同记忆摄影展展出了近百幅照片,带领观众感受胡同里的历史沉淀与市井烟火。图片作者杜春鹏欣喜地说道:“用了好几年记录北京胡同的建筑艺术、人文风貌与生活百态。这一次以摄影展的形式呈现,让我很惊喜。”活动现场,还有400余组亲子家庭沉浸于艺术课堂,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带来的“与美同行”艺术共创课上,运用拼贴、拓印等多元技法完成专属作品;在人教社的“生活思享会”文学课堂上,以《西游记》为引,带领孩子们在思辨中感受经典魅力。
文化市集汇聚城市文韵
以“非遗+文创+农产品+美食”为矩阵的多元文化市集,集聚了80余个展台,吸引了近2万人前来体验。非遗体验区的插花、京绣、翻花、彩塑、太平燕、京剧脸谱等项目吸引市民沉浸其中。文创区则充满了惊喜,不仅有国子监文创、人教社文创等产品,北京日报印厂更是把印报机拉到展位,一键美拍,现场上头版,让市民收获属于自己的“号外”。在“幸福照相馆”写真活动中,点翠工艺勾勒的凤羽头冠打卡背景墙前,数百张美好的笑脸真实讲述大红门的幸福故事。
美食区香气四溢,农产品区则汇聚了京郊各地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来自门头沟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兴奋地说:“没想到地道的助农产品这么受欢迎,我半天销售了近千元。”
北京社区文化节以文化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展示,推动文化价值转化,实现了文化惠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活动负责人强调表示“社区文化不仅是‘烟火气’,更是‘凝聚力’。我们将以文化节为契机,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让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升级,让文化成为赋能社区的强大力量。
来源《丰台时报》
记者 赵智和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