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泽锋)金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应县法院法官刘雪团队一行已迎着微凉的晨风,驱车驶向应县吴庄村。车窗外,成片玉米地翻涌着青浪,风中裹挟着泥土与玉米叶的清新气息,一场沾着泥土、带着烟火气的巡回审判,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这片庄稼地里扎下根来。
刚到村口,原告刘某抱着一沓材料满脸焦灼。刘雪先将原、被告双方情绪安抚好以后,考虑到纠纷现场在高粱地深处,便索性招呼大家:“坐上老乡的三轮车,咱去高粱地里走一遭!”
刘某向法官诉说:袁某浇地时,水流漫过田埂,导致自家5.26亩高粱涝蔫。为保住庄稼,他连续多日从早到晚在地里排水、松土,才让高粱缓过劲来。“老刘这话不对,我浇地时根本没淹到你家田。那几天高粱地水多,说不定是雨水多导致的,而且你现在的高粱长得好好的。”袁某回过身子反驳。
从水渠走向到往年用水习惯,从邻里相处到庄稼收成,双方各执一词。刘雪始终未插话,只是握着笔在本子上飞快记录。三轮车驶过一路泥泞,车斗里的争执声渐渐平息,本子上的字迹却愈发密集。案情的来龙去脉,已在这颠簸中摸得八九不离十。
10时许,三轮车停在了高粱地边。法官带着三人俯下身子,沿着田埂细细查看:青绿色的高粱秆挺拔直立,大部分叶片舒展有活力,仅几株靠近水渠的高粱秆底部有轻微发黄斑点,整体长势良好。
刘雪蹲下身,用手捏了捏土壤感受湿度,又轻轻拨开高粱叶查看根系生长情况,随后掏出手机拍摄现场照片留存证据。她站起身,对众人严肃说道:“法院办案,始终讲事实、重证据。现在地里庄稼长势良好,这就是最直观的证据;后续若要主张损失,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才能得到支持。”
因村干部熟悉当地情况,刘雪特意邀请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委成员参与调解。她先与村支书深入沟通,详细了解双方平日的邻里关系、地块历史用水情况,以及纠纷发生后的协商过程。掌握基础信息后,法官、村书记、村委成员组成临时调解小组,正式启动调解工作。
面对仍有情绪的原告刘某,法官结合田间实地查看结果,从法律层面耐心释法:“根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主张侵权需证明存在侵权行为、损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地里高粱长势良好,没有明显损毁迹象,您主张的‘5.26亩高粱损毁’,还需要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比如当时的现场照片、农技部门出具的损失鉴定报告等。”
为打破僵局,调解小组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一方面向刘某说明证据的重要性,建议其理性主张权益,避免因证据不足影响诉求实现;另一方面向被告分析邻里相处的重要性,提醒其若确实存在管理疏漏,应积极与刘某沟通,减少矛盾升级。
3个多小时里,调解小组像“穿针引线”般来回沟通撮合。最终,原告刘某放下顾虑,不再坚持原有主张,主动写下撤诉申请。一场因水而起的邻里纠纷,终在田埂间的奔波与乡音里,化作了三方握手言和的暖意。
返程时,警车缓缓驶过高粱地,青浪在风中轻轻晃动。空气中除了泥土清香,还夹杂着一缕甜丝丝的气息——那是和解味道,更是司法为民、扎根基层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