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金更名背后的资本游戏
那天刷到东财基金更名的新闻,我盯着手机屏幕足足愣了三分钟。583%的规模增长,行业排名飙升36位,这些数字像一记闷棍敲在我脑门上。突然想起上周有个老股民朋友还在抱怨:"明明看着要涨,一买就套;看着要跌,一卖就飞。"这话太耳熟了,十年前我也这么说过。
东财基金这出"去西藏化"的戏码挺有意思。从2018年成立时的60亿规模,到今年二季度360亿的华丽转身,表面看是股东增资、产品布局的功劳。但你我心知肚明——这世上哪有突如其来的爆发?就像我常说的:"资本市场里,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的伪装。"
他们家的ETF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14只产品104亿规模,债券型基金147亿的庞大体量。股东东方财富证券更狠,20亿自购创下行业纪录。这些数字摆在面前,我突然想起那个用了十八年的量化工具里跳动的橙色柱状图——当"机构库存"数据开始活跃时,行情从来不会缺席。
二、散户的认知陷阱
你们有没有发现个怪现象?利好新闻出来时股价反而跌了,利空消息公布后却开始上涨。这不是市场疯了,而是我们总在用后视镜开车。国外市场交易的是当下信息,A股玩的却是"买传闻卖新闻"的预期游戏。
上周遇到两只票特别典型: 一只连涨后短暂调整,反弹来得又快又急; 另一只小涨后连续深调,吓得人赶紧割肉。 结果呢?前者反弹后继续下跌,后者调整完立即起飞。
这种走势专治各种不服。后来我用量化系统一看就明白了——左边那只"机构库存"早消失了,右边的却始终活跃。这不就是明牌吗?可惜大多数散户还在K线里找规律。
三、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的投资信条:"一个核心三个不看"。核心是牛市要会换股;三个不是不看冷热、不看涨跌、不看高低。这话听着反常识是吧?但你们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懂了:
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库存"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左边股票反弹时机构早已撤退,右边调整时大资金却在默默吃货。这种上帝视角的数据面前,什么技术分析都是徒劳。
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多少人守着"死多头"最后竹篮打水?现在我终于明白:适时调仓比盲目坚守高明太多。这不是墙头草,而是认清了大资金流动的本质。
四、从东财基金看市场真相
回到开篇的东财基金。他们三年蛰伏一朝爆发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案例教学吗?当市场还在争论更名意义时,量化数据早就捕捉到了股东增资、产品布局的资金痕迹。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在量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在涨潮时就看清谁穿着泳衣——那些持续活跃的"机构库存"数据就是最好的泳衣标识。
声明:
本文提及的所有市场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而成。
若涉及版权或数据问题请联系作者处理。
本人从未也绝不会开展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或荐股行为,谨防诈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