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郑锦玮
本文刊发于9月17日中国经济新闻网
援疆路上,文化是最深沉的纽带。在国家“文化润疆”战略的指引下,山西援疆工作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展馆搭建、文物交流、教育传承、民俗互动等多元形式,让晋疆两地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传承中创新,为边疆文化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山西力量”。
馆藏瑰宝 对话千年文明
走进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馆,元代木雕的纹理里藏着岁月痕迹,明代门楼的砖雕透着古朴气韵,平遥漆器的光泽与孝义皮影的灵动交相辉映——这些来自山西的文物与新疆本地非遗陈列在一起,让参观者在一馆之内,触摸到晋疆两地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
山西援疆在阜康市举办晋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晋阜民间文物交流展’是山西文化润疆的重点项目,通过文物实证,直观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馆馆长高晓玲介绍。展览自2022年5月开放,每年更新主题,新一期以“秦汉至唐的启幕”“明清的深化”“现代的融合”为脉络,用文物串联起两地情谊。从展品到技术,都离不开山西的支持。高晓玲感慨,“现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文化润疆的力量。”
一场更厚重的“时光对话”在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馆上演。在“晋疆铜辉 丝路和鸣——青铜文明交流展”上,64 件(套)山西珍贵青铜器熠熠生辉,其中6件为一级文物。讲解员指着晋侯墓地的青铜编钟说:“看这纹饰,既有中原礼制的庄重,又藏着草原文化的灵动,早在两千多年前,晋地与西域就有了文明交融。”昌吉州文博院党组书记张艳珍在展厅说:“山西不仅带来了瑰宝,更打开了文化互鉴的思路。”
讲解员在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馆进行文物讲解
在昌吉州阜康市博物馆,1130平方米的晋阜文创交流展厅是另一处“文化会客厅”。玻璃展柜里,山西的“晋祠侍女书签”“云冈石窟摆件”与新疆的艾德莱斯绸手工艺品静静“对话”,4000余件文创产品里,有晋地的厚重,也有西域的绚烂。“这不仅是个展厅,更是家门口的文化驿站。”阜康市当地文化工作者说。自2024年6月建成以来,这个投资260万元的地标,成了市民常来的“打卡地”。
文物保护的接力同样动人。2024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旅局签订《文博援疆战略合作协议》,山西考古专家走进戈壁,手把手培训当地骨干。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博骨干陈晓辉说:“山西专家不仅带来保护理念,更帮助我们挖出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输血’更是‘造血’。”
墨香节庆 浸润百姓万家
“横要平,像天山的轮廓;竖要直,如太行的脊梁。”6月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小学书法教室飘出淡淡的松烟墨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新湖农场原党委书记、政委王宗鹏正俯身握着11岁学生赵浩然的手,在宣纸上写下“疆晋书勤”四个大字。这场名为“晋疆墨韵润童心笔正字端启新程”的汉字书写活动,是山西省临汾市对口援建新湖农场的重点文化项目。
汉字书写活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小学举办
“方块字是最坚实的桥梁。”山西援疆干部、新湖农场副场长许雯说。活动不仅教书写,更把晋疆文化融入汉字,“疆”字右半对应天山,“晋”字暗含山西平川,让孩子们在笔尖感知两地关联。学生赵浩然举着刚写的“中华”二字,自豪地说:“我要把字练得更好,把书法传承下去!”援疆教师许广成说:“我们正在制定‘晋疆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不仅要提升书写技能,更要同步筑牢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润疆的新样板。”
文化的暖流,在传统节日里流淌得更欢。5月的晋疆公园,“粽情端午 舌尖非遗”活动热闹开场。这座镌刻着“晋疆一家亲”的公园,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首座综合性文化公园。“现在这里是大家的‘精神家园’。”新湖农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副书记王诗云说。公园内,山西援疆干部和新湖农场职工群众围坐包粽,艾草香混着糯米甜。这场端午之约,把援疆情谊化作了最鲜活的日常。
从展馆里的文物对话到笔尖上的文化传承、从节庆里的烟火气到日常中的默契交融,山西援疆的文化纽带,正让晋疆文脉在天山脚下愈发绵长。
图片来源: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