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机动车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思考

0
分享至


机动车驾驶人是道路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运行要素之一,其安全文明素养不仅直接决定着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有序畅通,也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开展机动车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推进机动车驾驶人持续性提升安全文明素养,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思考机动车驾驶人全生命周期的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分析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发展态势,聚焦不同阶段教育目的和方式,探索新时代交通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创新应用。

一、驾驶人全周期教育的必要背景

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与交通机动化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驾驶人不同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直接刺激了机动车和驾驶人等交通要素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机动车驾驶人教育不同阶段的深刻变化,教育对象的数量规模、主体目的、承载使命存在巨大差异,开展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背景。

(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驾驶人素养亟需协同响应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驾驶人群体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主体要素乃至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理应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以安全文明高素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脉、唱响规则文化主旋律、引领社会文明主流叙事。

一方面,强国建设呼唤更加安全的驾驶人。目前我国机动车、驾驶人、高速公路等交通要素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伤亡人数依然较高,其中驾驶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比高达九成,暴露了驾驶人群体规则意识缺乏、安全素养不高等诸多问题,也间接反映了驾驶人安全素养与强国建设要求的不相匹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关领域也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等发展目标任务。强国建设对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驾驶人具备更加安全可靠的驾驶技能,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更需要驾驶人具备更加守法守规的驾驶意识,以规范有序的通行秩序助力道路交通系统畅通畅行,服务经济社会高效运行。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期许更加文明的驾驶人。我国驾驶人群体占成年人口比重超过1/2,参与道路交通活动频繁,驾驶行为诚然是交通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表征,文明驾车具有超越交通领域的重要文化价值。但我国交通机动化发展飞速推进的过程中,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呈现一定的滞后效应,一些不文明现象折射出驾驶人规则意识、文明意识缺失,部分驾驶人过度追求“速度与激情”,“生命至上、文明出行”的理念有待巩固。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动能。推进驾驶人群体的文明素养水平提升,夯实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价值理念,使交通安全文化、交通文明进步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

(二)交通发展机动化背景,驾驶人增长的重心发生转移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道路交通在三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机动化进程。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其中汽车3.59亿;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5.5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5.15亿。进入新时代,我国交通机动化进程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驾驶人增长的重心由新增转向持证,对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培训考试群体数量规模下降,但仍保持高位运行。受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已持证驾驶人数量等因素影响,驾驶培训考试群体数量趋于下降,2024年新领证人数为2400多万,与十年前相比,总体规模降幅近1000万人。

另一方面,持证驾车群体数量规模扩大,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当前我国驾驶人数量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总体规模十分巨大。从结构来看,驾驶人数量占成年人口比重超过1/2,占全部人口比重约1/3,相比发达国家驾驶人占人口比重的2/3这一数值而言,我国驾驶人数量仍有一半的增长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在驾驶人增长重心转移的同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致因、交通运行中的不文明现象仍比比皆是,近90%的道路交通事故由驾驶人原因导致,暴露出了驾驶人群体安全知识缺乏、文明素养不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随着驾驶人新增数量的趋缓、持证人群数量的增长,驾驶人的管理逐步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即驾驶人管理的“量质并升”新阶段,优化考证人群学习、强化持证人群安全教育、推进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提升势在必行,即建立驾驶人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模式。

(三)驾驶主体多元化背景,驾驶人持证的目的发生转移

机动车驾驶人管理,从形式上而言,以驾驶证为载体,对其驾驶资格进行准入、持证和退出规制;从实质上而言,则是对驾驶人驾驶能力的培养、保持和丧失进行管理。根据驾驶人持证的不同阶段,其学习教育的目的也存在典型差异,由此带来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区别。

在考试领证阶段,“驾驶人”的角色仅仅为学员考生,定位较为单一;在此角色背景下,根据“第一性原理”,其接受交通安全教育(驾驶人培训考试)的最直接目的是“学以致考”,能够取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法定机动车驾驶证,取得驾驶资格。在持证驾车阶段,“驾驶人”的角色变得多元,既存在准驾车型的区分,包括小车驾驶人、客车驾驶人、货车驾驶人、公交车驾驶人、摩托车驾驶人等;也存在主体特征的区分,包括男性驾驶人、女性驾驶人、实习期驾驶人、新手驾驶人、老年驾驶人等。在此角色多元化背景下,其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学到驾车上路的安全知识,满足驾驶人对于驾车出行、从事运输等生产生活活动的需求。

相比之下,驾驶人考试领证阶段角色单一、目的单一,持证驾车阶段角色多元、目的多元。由此,驾驶人持证直接目的发生转移,其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四)考证持证阶段性背景,驾驶人教育的主旨发生转移

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的养成,有其规律性特征,即阶段性养成的基本规律,且随着不同发展阶段而调整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重心。在考试领证阶段,“驾驶人”对交通安全缺乏系统认知,安全驾驶知识几乎为零。由此,对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旨在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学习,按照新驾驶人的养成规律,进行安全驾驶知识理论教授、技能训练,逐步实现理论知识与驾驶技能的初步掌握和思维层面的融合。在持证驾车阶段,驾驶人已经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对交通安全知识有了系统性的认知,但缺乏的是应对日益变化的道路交通实践能力,以及出现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应对失败”情况后的修正能力,交通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需求凸显。因此,驾驶人的持证教育,承载着两个方面的职责使命。

一是安全文明驾驶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更新。一方面,驾驶人需要学习应对道路交通实战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发现交通风险的知识理论,学会更多应对交通运行的驾驶技能,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另一方面,随着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驾驶人需要及时学习道路交通的新规则、新场景,更多了解道路交通系统的新技术、新应用,以便在实际的驾车过程中从容应对、安全出行。

二是安全文明驾驶理念的与时俱进重塑。其一,持证驾车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要将培训考试阶段学习种下的安全文明素养“种子”,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活动参与中开枝散叶,一个个具象化为具体的驾驶行为,从避让紧急车辆、礼让行人非机动车等行为中强化敬畏生命、遵守规则的认知。其二,持证驾车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要紧跟我国交通机动化、时代化发展特征,紧密契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进步需要,传递最新的安全理念、文明精神,让驾驶人驾车活动成为交通文化、社会文明的亮丽风景。其三,持证驾车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要聚焦重点群体,着重关注交通安全责任重大、交通违法多发、交通事故高发群体,强化职业行业交通安全责任属性教育,深化强制性教育与自愿性学习的综合运用,时时绷紧交通安全神经,及时干预矫治不良驾驶行为,推进驾驶人安全文明素质夯实巩固与矫治“修正”,让重点驾驶人群体有更深刻的安全认知、价值认同,让部分驾驶群体重回安全文明正轨、重塑交通文明意识。

二、驾驶人全周期教育供需矛盾分析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的治理,需要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挖掘主要矛盾演化特征,科学判断矛盾发展方向,设计优化政策思路。

(一)培训考试阶段

驾驶人培训考试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存在典型的政策驱动型市场供给特征,即在强有力的管理政策约束下形成的市场供给模式,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国家法律设计机动车驾驶许可制度,衍生出驾驶人需通过系统性的驾驶培训学习来通过考试、取得驾驶证,培育出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提供安全驾驶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市场化服务形态。

在需求侧,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数量、结构受宏观人口形势和具体驾驶培训考试政策制度影响显著。

一方面,前文已述,在人口因素影响下,新考试领证人数持续下降,接受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规模萎缩。另一方面,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紧密结合道路交通发展形势、群众考试领证期盼,持续优化改进驾驶人考试制度,放宽了驾驶证申请和使用年龄,减少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大中型客货车科目二考试项目,理论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全部采用电子化评判,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采用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评判模式,有效提高考试质量和效能,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驱动了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供给侧,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规模方式与需求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驾考改革的意见,培训考试阶段的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浪潮,交通运输部门优化驾培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十年间全国驾驶培训机构数量由1.5万家增长至2.1万家;公安交管部门推行考试业务向社会延伸、向县级下放,全国55%的县级具备小型汽车全科目考试条件,驾驶人培训考试供给能力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供给也呈现更加丰富、更加数字的态势,驾驶人理论学习网络课程大幅推广应用,驾驶模拟器、机器人教练等新技术、新装备在驾培机构广泛使用,为提高驾驶培训效能、强化学员考生学习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在需求数量锐减、供给规模扩张并行的背景下,供给侧驾培市场主体普遍采用了低价内卷的竞争方式,并受学员考生快速考证、驾培机构快速回笼资金等因素影响,驾培市场中劣质服务、跑码刷学时等现象层出不穷,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侧重面向考试科目的“应试教育”,成为培训考试阶段的突出矛盾。

(二)持证出行阶段

驾驶人持证出行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呈现典型的市场化多元供需响应特征,即由驾驶人作为教育主体的角色多元背景所决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更加多样,政策引导更加灵活,市场供给更加离散,自由竞争市场特征更加明显。

在需求侧,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规模数量、结构组成与持证驾驶人数量、安全驾驶需求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持续增长,当前驾驶人保有量已占成年人口的一半,且仍有一倍的增长空间,意味着持证阶段的交通安全教育规模已然十分庞大,并仍在持续扩大,成为未来开展持证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持证驾驶人围绕出行目的形成的驾驶主体更加多元,由此也形成了差异化的交通安全教育需求,如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期望有更多条件学习防预性驾驶知识,校车驾驶人期望有更权威途径学习特定场景安全驾驶知识,被记满分驾驶人则期望学习与违法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或案例。

在供给侧,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持续性内容保障等不足,不能满足驾驶人日益增长的学习教育需求。一方面,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政策供给不充分,当前驾驶人教育制度仅包含驾驶人审验教育、满分教育、学法减分教育、领证前教育等四项政策,以强制性的政策驱动为主,对持证驾驶人的常态化跟踪教育、激励引导性的教育制度设计相对匮乏,凸显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被动性”。另一方面,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缺乏保障,特别是涉及道路客货运输的职业驾驶人,按照《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主体具有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的职责,但教育市场供给不充分,行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职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常采用发传单、念法规等方式解决,缺少职业属性的认知,缺乏行业操守的根植,形式不规范、内容不丰富、效果不达标。

在需求规模扩张、供给相对乏力的背景下,持证出行阶段的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供需矛盾日益明显,相对滞后的教育供给水平难以满足日益丰富的驾驶人学习教育需求,对驾驶人知识体系更新、安全文明理念重塑支撑保障不足,制约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提高。

三、驾驶人全周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面对驾驶人管理多元化、多阶段特征的新形势,培训考试和持证出行阶段呈现出供需矛盾演化新特征,聚焦新时代驾驶人交通安全文明素养提升的关键目标,需推进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由培训考试向全生命周期转型,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安全教育需求,以高质量教育供给培育高素质驾驶人,为高水平安全提供基础要素保障。

(一)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机制,优化政策供给

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旨在让驾驶人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培育文明交通意识,从而具备安全文明的“驾驶能力”,更好地参与道路交通活动和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应当贯穿其以驾驶人身份进入交通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教育机制则需要以“驾驶能力”的评估为核心,根据驾驶人不同发展阶段特性进行定义、解构和政策设计。

在培训考试阶段,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机制设计,以夯实驾驶人安全文明基础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强政策规制和学员考生学以致考的特性,强化培训考试管理制度供给,切实提升驾驶培训考试质量。一方面,优化培训考试政策。紧密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紧紧围绕道路交通系统的车辆智能化、人口老龄化、交通复杂化等特征,优化驾驶人培训考试管理制度,完善准驾车型设计分类及准入退出制度,科学设计驾驶理论知识、驾驶操作技能等考试内容,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开展驾驶能力评估,理论培训考试更加突出安全知识的场景化传达,技能培训考试更加突出全息数据的过程性考核,强化培训考试内容衔接、过程监管,积极探索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纳入高中、高校等阶段安全知识或选修课程,深化交通安全知识的全覆盖传播。另一方面,优化教育(培训)市场政策。驾驶培训机构是培训考试阶段最主要的教育供给主体,在驾驶培训市场化运行模式下,积极有效的市场政策是保障高质量教育供给的关键。针对当前市场主体供给规模大、供给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要强化政府对驾培市场的规制,加强对驾培机构落实培训学时、内容、课程等情况的监督管理,鼓励引导高品质服务,创新融合规则意识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高质量教育,推动淘汰低价劣质服务,严厉打击学时造假、吃拿卡要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力推进驾培行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在持证出行阶段,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机制设计,以推进驾驶人交通安全治理为导向,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驾驶人学以致用的特性,强化多元化、服务性政策供给,切实保障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一是创新驾驶人交通安全评价政策。围绕驾驶人“驾驶能力”提升核心要求,建立以驾驶行为为评价主体的驾驶人交通安全评价管理机制,强化评价积分兑换、荣誉称号等奖励政策对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鼓励引导,合理设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不文明行为的规制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倡导文明、约束违法的氛围。二是完善重点驾驶人安全教育政策。围绕“两客一危一货一校”等重点驾驶人群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完善驾驶人常态化交通安全教育政策机制,鼓励开展多元化、体验式交通安全教育,深化重点驾驶人价值属性、行业操守、职业认同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教育监督管理,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是优化持证驾驶人教育市场化政策。围绕不同驾驶人群体对交通安全教育需求,统筹谋划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市场化政策设计,科学分析受教育群体特性和需求,优化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供需调控、市场运行机制设计等管理,鼓励引导传统驾培机构拓展持证驾驶人教育业务,针对性开展职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防预性驾驶教育等高阶安全驾驶课程,强化高质高效供给。

(二)丰富契合全分类群体的知识体系,强化内容供给

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支撑。推进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需要统筹考量教育内容及其展现形式,更加符合道路交通发展形势,更加融合我国社会文明发展需要,更加契合驾驶人安全素养培育基本需求。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突出精细、精致和精准。精细,即按照驾驶人全分类群体及其出行场景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在深入分析不同驾驶人群体生心理、驾驶行为、交通认知等特征基础上,在围绕传递交通安全知识、强化交通安全规则和风险防范意识等目标,设计该群体的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精致,即提供高品质的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情景模拟、场景复刻、知识讲解、视频解析、数据可视等多种方式,展现交通安全知识细节,传播交通文明理念,实现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高质量输出。精准,即根据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充分挖掘受教育驾驶人交通行为特性和需求,科学评估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短板盲区,针对性匹配不同范围、不同形式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在教育形式上,主要突出渠道和展现多元。一方面,在渠道上要多元,狠抓交通安全教育载体建设,建立线上平台与线下基地相结合的载体体系,线上平台强化驾驶人交通安全风险画像精准评估、交通安全知识内容精准匹配、交通安全学习效果精准展示,线下基地强化交通安全知识多元化展现、互动式体验、纪念式学习,将线上平台覆盖到普通驾驶人、重点驾驶人等各类驾驶人用户,将线下基地拓展到车管所、驾培机构等各类场所,将线上平台的广而全、多而活,和线下不同基地的大专全、小精美相融合,配合交通安全教育激励性机制建设,切实提升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展现上要多元,狠抓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传播方式创新,推进书网报刊媒站等传播媒介一体化发展,分类设计不同载体下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展现形式,强化传统纸媒内容创新,加强流媒体、自媒体视频内容制作,探索线下驾驶模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交通安全教育内容设计中的应用,让交通安全教育更具时代特征、更加满足驾驶人高品质服务需要。

(三)完善适配全应用场景的服务支撑,夯实配套保障

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的开展,最终以不同分类群体驾驶人学习特定交通安全知识为形式开展,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机制、技术等全方位的协同。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分布范围广、组成结构多的教育人才队伍,挖掘交警交通队伍、驾培机构师资、社会志愿者等群体,系统性培养交通安全知识讲解、交通出行技能教授、交通安全文化阐释能力,担负起交通安全领域的“传道受业解惑师者”重任,在驾驶人不同教育场景下适配使用,夯实教育人才供给基础。二是强化协同保障,聚焦驾驶人管理的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不同政府部门,强化交通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加强驾驶人全生命周期教育内容、机制衔接,坚决做到“管行业就要管安全”;聚焦道路运输企业、驾培机构、教育机构、教育基地、知识提供商等行业企业主体,强化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常态化开展本行业、本企业、本单位交通安全教育,坚决夯实行业企业安全基础。三是强化技术保障,围绕驾驶人全生命周期过程、全分类群体特性、全出行场景需要,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中的应用,更加突出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的精细精致设计,更加突出交通安全知识的多元互动展现,更加强化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支撑。

四、结语

当前,我国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临驾驶人增长重心、持证目的、教育主旨发生转移的复杂背景,培训考试和持证出行阶段存在不同的矛盾演化特征,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不符合我国道路交通发展的形势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文明进步形势要求,亟需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对此,聚焦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主要矛盾演化,以驾驶人“驾驶能力”评估为核心,结合培训考试和持证出行分阶段教育需求特性,提出驾驶人全生命周期交通安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立贯彻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机制,优化培训考试、交通安全评价、市场激励等政策供给;丰富契合全分类群体的知识体系,强化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的精细精致精准和渠道展现多元化供给;完善适配全应用场景的服务支撑,夯实人才、协同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理念重塑、流程再造、体系优化,实现驾驶人交通安全治理质量变革,以高素质驾驶人护航高水平安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驾驶人安全研究部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交通言究社 incentive-icons
交通言究社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1644文章数 19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