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无糖就是健康,没想到喝出一身病!”67岁的陈婆婆因长期宅家不运动,还日均饮用超3瓶“无糖饮料”替代白开水,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酮症。
陈婆婆属超重人群,日常是个“宅女”。每天清晨起就窝在沙发刷抖音,午后至深夜专注网上搓麻,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两个月前,儿子为让她“健康解渴”,囤了大批无糖可乐和0卡O糖电解质饮料,陈婆婆便彻底用它们替代白开水,渴了就拧开喝,日均饮用超3瓶。
起初她只是双眼视物模糊、体重莫名下降,随后又添了腹痛、腹泻、没胃口、浑身乏力的症状。在医院就诊查出血糖异常后,经一周基础治疗,血糖指标没降,反出现尿频、尿急、心悸等症状,9月8日,经人推荐家人赶忙带她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老年病科一病区就诊。
无糖饮料对糖尿病有影响吗_无糖饮料糖尿病_
接诊医生龚程结合外院检验结果,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陈婆婆为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泌尿系感染、低钾血症。
复盘患病经过,龚程耐心解释,正是由于老人超重且长期宅家不动、熬夜,本身就存在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只是无症状未被察觉;加之近两月来大量饮用“无糖”饮料,虽其中不含蔗糖,却含阿斯巴甜、蔗糖素等人工甜味剂。
近年研究证实,这类甜味剂会破坏肠道有益菌群平衡,而肠道菌群紊乱与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直接相关;同时,其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会让大脑和胰腺误判“摄入糖分”,启动胰岛素分泌但无葡萄糖可分解,长期“空转”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也正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
龚程医生进一步解释,老年人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代谢能力差,这种危害被进一步放大,最终才诱发了一系列病症。
泌尿系感染与酮症并非简单叠加,感染会引发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又会助长感染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从身体不适快速进展为高烧、昏迷甚至休克。
为阻止病情急转直下,该院老年医学中心负责人肖鸣主任医师立即组织团队,依据糖尿病规范诊疗指南,为陈婆婆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叮嘱陈婆婆立即停用“无糖”饮料,改用白开水,搭配低盐低脂饮食及适度运动计划。经一周治疗,陈婆婆的症状得到控制。
肖鸣主任提醒,若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骤降),或皮肤瘙痒、视力模糊、手脚发麻、伤口难愈等非典型症状,需立即监测血糖。
她指出,老年超重人群首选饮品是白开水、淡茶,选饮料时要避开含阿斯巴甜、安赛蜜等成分的“无糖”产品;生活中需坚持低糖低脂高纤饮食,多吃粗粮蔬菜,搭配适量优质蛋白,餐后进行30分钟舒缓运动。
“无糖”不等于“零糖”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无糖”发现,从碳酸饮料、饼干蛋糕到糖果点心,打着“无糖”标签的食品数不胜数,甚至有的“无糖”饼干直接标注“忌糖人士也可以放心食用”。受访专家们表示,市面上所谓的“无糖食品”通常并非“绝对无糖”的“零糖”,而是“无添加糖”或“糖含量极低”。
从食品角度来说,要理解食品中的“糖”,首先要辨析碳水化合物、糖类和甜味剂等基本概念。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董庆利表示,广义的“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而在大众狭义认知里的“糖”,其实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个特定子类,通常指具有甜味、易溶于水的单糖和双糖,例如果糖、蔗糖、葡萄糖等。甜味剂也称代糖,是一类能赋予食品甜味,但本身通常不是碳水化合物或热量极低的物质。
“如果把碳水化合物比作一个‘大家族’的话,我们日常理解的‘糖类’就是‘家族里特别甜的孩子’,甜味剂则是‘外面请来的甜味替身演员’。”董庆利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饼干、无糖月饼、无糖饮料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说,商品上标注的“无糖”,通常是指没有添加白砂糖、绵白糖等精制糖,但添加了代糖作为甜味来源,食品本身可能还含有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这些成分在人体内最终仍会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提供热量和升血糖效应。
“因此,‘无糖’不等于‘零糖’,也并不意味着糖尿病人可以随意食用这类食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翔说。
代糖并非“健康灵药”
当前,不少用代糖替代蔗糖的“无糖食品”,总喜欢在广告海报中强调“更健康”“养生”“无负担”等概念,导致不少想要减肥瘦身的人士将其视为“健康灵药”。但专家们也指出,代糖虽不会直接刺激血糖水平升高,但过量摄入仍有健康隐忧。
据介绍,代糖主要分为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两大类。人工合成代糖包括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糖精钠和爱德万甜等。天然来源的代糖则包括罗汉果糖、甜叶菊干、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乳糖醇和甜茶苷等。
“选择使用了代糖的‘无糖食品’,并不等同于选择了健康食品。”董庆利说,许多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大量脂肪、淀粉等其他高热量成分,因此无糖并不意味着是低热量。
理性看待“无糖食品”
面对当下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专家们表示,应理性看待、适量摄入。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肥胖患者等,在选择‘无糖食品’过程中需格外谨慎。”厉曙光说,不仅要关注产品是否标注“无糖”字样,更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食品”,也并非是减肥瘦身的解药。高翔表示,消费者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原则:
首先,代糖适合用于控糖时替代蔗糖以减少热量和血糖波动,但不能过度依赖;
其次,安全不等于无限量,虽然所有代糖都有安全摄入标准且日常饮食通常不会超标,但长期每天食用大量“无糖食品”仍可能接近临界值,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代谢疾病患者)更需谨慎控制;
最重要的是,整体饮食质量远胜于代糖选择,即便选用最安全的代糖,若饮食结构本身高油高盐低纤维,其健康收益依然有限。
在选购代糖食品时,专家们建议,控制摄入剂量比单纯关注代糖种类更为关键。
“首先看碳水化合物总量,这决定了总体升糖潜力和热量贡献;其次看糖含量,了解其中的单糖、双糖有多少;最后需要关注配料表,了解该食品用的是什么甜味剂。”董庆利进一步建议道。
董庆利表示,消费者查看配料表排序时,若代糖成分(如“阿斯巴甜”或“安赛蜜”)出现在配料表末尾,表明添加量较少,排在前列则意味着含量较高。
同时,要警惕“复配代糖”现象,例如打着“天然甜菊糖苷”旗号的产品可能掺入三氯蔗糖等廉价人工甜味剂,需仔细核查成分明细。
最后,必须结合营养成分表全面评估,例如某些无糖巧克力可能含有30%以上的脂肪,而无糖饼干则可能使用麦芽糊精等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的实际健康价值。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极目新闻、湖北日报、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