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美国及其盟友恢复对华积极围堵打压的战略布局,台海局势的紧张态势近年来持续升级,成为亚太地区最敏感的地缘政治热点。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不时看到美国及其盟友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这种带有明显挑衅性质的军事行动不仅严重破坏地区稳定,更对中国的主权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根据公开报道,仅2024年上半年,美军舰艇就曾多次以“航行自由”为名擅闯敏感水域,而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海军力量也紧随其后加入这一行列。
美国和欧洲这种集体性的战略施压行为,其本质是妄想通过制造既成事实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共识。
从军事角度看,这些穿越行动绝非简单的无害通过,而是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每次穿越都伴随着媒体高调报道,刻意制造中国被迫应对的被动局面。
美西方三天两头在台湾海峡挑衅
其实美国和欧洲的高层打的如意算盘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挑衅,将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双重损害,既可以被包装成“中国反应过度”的新闻素材,又通过反复强化美军及其盟友的存在来削弱中国对台海的实际控制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行动往往选择在中国重大外交活动或军事演习期间实施,其时机选择显然经过周密策划,具有明显的战略威慑意图。
例如这一次,就在中国举行9.3阅兵之后3天的9月6日,加拿大海军的“魁北克”号护卫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号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滋扰挑衅。
这样恶心人的操作还起到了一个额外的效果,那就是在中国民间舆论中,对于美西方军舰挑衅是“克制”还是“强硬”的民意撕裂。
面对这种系统性压力,中国海军的应对策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早期的克制应对转向更积极主动的战术反制。
来自福建号的压迫感
“福建”舰的首次实战化航行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据,此次“福建”号选择穿越台湾海峡中部的航路,与以往解放军军舰沿大陆海岸线谨慎航行的惯例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航线选择本身就是对“海峡中线”概念的实质性否定。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福建”舰的航行路线经过精心设计:既避开最敏感的澎湖水道,又保持在足以震慑对手的战术位置。
其目的地三亚航母基地的停泊安排更具战略深意:与已经驻扎在那里的“山东”舰形成双航母战斗群配置后,中国海军可首次实现同时对台海和南海两大战略方向的常态化控制。
解放军海军的这种部署调整直接回应了美军及其盟友的挑衅模式——当对方试图通过分散兵力制造多点压力时,中国则以集中优势兵力的方式建立区域拒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在航行前期的试航阶段就已显现出不同寻常的节奏:第八次试航结束后长达三个月的静默期,恰逢中国海军换装专用加油船的关键节点。
下次就是17和18双航母出动了
这种从民用保障向军事化保障体系的转变,暗示着该舰已从技术测试阶段转入战备状态。与“辽宁”舰、“山东”舰服役前的试航次数对比可发现,“福建”舰的测试周期明显缩短,反映出中国在航母建造经验上的快速积累。
与两艘前辈航母相比,作战能力的跃升使得“福建”舰今后的每一次航行都成为对美军“航行自由”叙事的重新定义:解放军海军不再是被动应对的象征,而是主动塑造区域安全格局的实际力量。
除了军事实力上的对比,从法理维度审视,台湾海峡的航行权问题本质上是中美两国对国际海洋法不同解释的博弈。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1条关于“紧追权”的规定,当一国军舰对违法船只实施追捕时,可跨越所谓“海峡中线”直至目标船被截获——由于台湾海峡两岸12海里内均属中国领海,这种追捕行动不存在法律障碍。
换句话说,解放军舰机在台海行使主权权利时,完全不受台湾省单方面划设的假想中线约束。
非法的“海峡中线”
现在台湾省方面虽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29条为依据,声称对24海里限制水域拥有管辖权,但这种行政规定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仅针对大陆船舶实施拦截措施,却对外国军舰网开一面。
这种选择性执法堪称厚颜无耻之至,暴露出其所谓“防卫”的政治本质,既无法获得国际法承认,更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本冲突。
回顾历史,台湾省于1998年公布的领海基线坐标(北纬26°30'至23°17'连线)从未得到大陆认可,这种单方面划界行为在法理上自相矛盾——既否认中线以西水域的管辖权,又试图对中线以东水域实施管辖。
而这种法律真空状态恰恰为域外势力介入提供了操作空间,美军舰艇正是利用这种模糊地带,以“无害通过”名义实施战略挑衅。
中国海军的应对策略因此包含双重维度:在法理层面,持续强化对台湾海峡整体水域的管辖权主张,在军事层面则通过常态化巡航逐步压缩所谓“中线”的生存空间。
停泊在三亚的“山东”号
“福建”舰的航行路线选择正是这种立体化反制的具体体现,既是对《公约》第111条的实践运用,也是对“两岸同属一中”原则的军事宣示。
面对“福建”舰展现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中美海军实力对比呈现出结构性差距与局部优势并存的复杂态势。
不可否认,美国海军现役11艘核动力航母形成的全球部署能力,确实在总吨位、作战经验和远洋投送等方面保持明显优势。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数量上,更反映在航母战斗群的完整度——美军每个编队标配的巡洋舰、驱逐舰数量,以及舰载机联队的实战经验,都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体系优势。
但“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在特定区域的拒止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双航母战斗群部署于台海-南海区域时,配合岸基反舰导弹和预警机网络,已能形成对美国海军介入的有效威慑。
美国航母编队
这种区域反介入能力使得美军在亚太地区的传统优势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尽管其全球投送能力仍占优,但在第一岛链内的局部海域已难以维持绝对控制。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海军的发展轨迹呈现鲜明的“非对称赶超”特征:通过聚焦关键海域的体系化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对美国区域优势的抵消能力。
“福建”舰配备的电磁弹射系统、新型舰载机等装备,虽在单舰性能上仍存改进空间,但其与“山东”舰形成的协同效应,已能实现对台海、南海争议海域的常态化控制。
这种能力跃升使得美军惯用的“航行自由”行动面临更高风险,当中国海军具备全程监控、快速反应和体系打击能力后,单舰穿越的政治表演成本显著增加。
当下,人民海军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继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苏联之后第六个总吨位超过200万吨的海军力量,而随着美国海军大批老舰陆续退役,新舰船又青黄不接,预计到2030年两国海军力量的对比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人民海军威武
就问一句:咱们花了这么多钱,造了这么多船,你说是为了什么?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