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几年广州地下商场,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就两个字:没落。
江南新地空置率过半成"鬼城",番禺万博佳创盛汇打折卖身都没人要,地王广场沦为"时代的眼泪"……
偏偏就在这个当口,广州规自局发布了《关于优化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来源:广州规自局
明确广州将加大对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合理布局商业、仓储、物流、停车、文体设施等。
甚至祭出了容积率分开算、地价优惠、互联互通奖励等“大礼包”。
问题来了:现有的地下商业都还在努力挣扎,广州真的还需要那么多新的地下商业空间吗?
这次新规,说白了就是想让开发商更愿意往地下挖,几个关键点直接戳中痛点。一是,容积率单独计算。这应该是最大的利好,以前地下挖得再深,容积率还是要和地上一起算。现在好了,地上归地上,地下归地下。城市重点功能片区地下容积率不低于0.2,靠近地铁站的非重点片区也要0.1以上。
来源: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说人话就是,以前只能盖10层,现在地上还是10层,地下再给你2-3层不占指标。
以后你买的新盘,除了楼上有配套,地下也可能同步开出一条商业街。
二是,土地出让金优惠力度前所未有。
新规在钱的问题上也很实在。比如,公益性地下空间直接划拨,不要钱;
首次出让可以先租后让,降低一次性投入;
来源: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地价向下递减,越往下越便宜;符合产业政策的暂缓交土地出让金;酒店、体育、文化项目给5年过渡期。
这套组合拳下来,开发成本能省一大笔。
按照以前算法,地下商业土地成本能占到总投资的30-40%。
现在这一刀切下去,开发商压力小了不少。
三是,互联互通的奖励。
鼓励把地下空间连成网,不要各自为政搞成一个个孤岛。
比如,如果一块地和旁边的地要打通建地下通道,那么在这个通道里,开发商可以顺带建一些商铺,但最多只能占整个通道面积的30%。
来源: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总之,新规就是让开发商更敢于、也更愿意把地下空间纳入整体规划。
问题是,政策用苦良心,现实却很骨感。
广州这些地下商场,这些年过得有多惨?来几个典型案例:
比如,海珠著名老商圈之一的江南新地,作为该商圈唯一的地下商业街,理论上应该躺赢。
结果呢?800米长的商业街,空置率过半。有网友统计,2023年以来,江南西累计倒闭/撤场的店铺已超过110家。
再比如,老牌的康王地下商业城,现在正逐渐淡出舞台,关门危机四伏。明明有地铁、有客流、有底蕴,却硬是没能再爆一次。
曾经的潮人聚集的地王广场,沉寂多年靠“谷子集市”火成全国二次元“吃谷圣地”。
但热闹没多久,因试图用高租金的“谷子店”替代摊位,人气下滑。
来源:小红书
更惨的是番禺万博的佳创盛汇,号称"华南最大地下商业中心"。
停工多年,降价到23.8亿拍卖,依旧无人接盘。
佳创盛汇现状
就连广州地下商场里最成功的代表,时尚天河,也不是“高枕无忧”。
背靠全城人流量最高的体育西,时尚天河这些年依旧感受到了危机感。
来源:小红书
店铺撤场、动线混乱、电商冲击,让它不得不启动大整改,尤其是夜上海片区几乎清空,就是为了重新定位。
来源:小红书
那么,广州真的需要那么多地下商业吗?
在我们看来,答案得分开来看。
一来,从消费者角度,如今大家更爱逛开放、舒适、体验感强的空间。
要大家特意走到地下,本身就有心理门槛。
除非像时尚天河那样,抓住年轻人喜欢的主题和氛围,否则很难把人留下来。
二来,从城市角度,广州确实离不开地下空间。
但重点该放在交通枢纽、停车、仓储、文体配套这些“硬需求”上,而不是再造一批“江南新地”式的地下商场。
三来,从开发商角度,新规确实帮忙解决了“建得起”的问题。
但“怎么活得下去”依旧没解法,运营难、氛围难营造,这才是地下商业的死穴。
所以换句话说,广州当然需要地下空间,但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地下商业。
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