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观看本期内容!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一笔耗时300天,有国资参与的、充满挑战与变数的S交易。这笔交易的推动者,算不上知名,却给早期项目的成功退出树了一个标杆。
换句话来讲,一家并不算知名的VC,在募投管退都不太乐观的市场环境下,完成了一笔知名VC都没有把握的交易。是不是有点意思呢,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本期内容的一个初衷。
先给大家划几个关键数据:整个交易周期长达10个月,在26个基础项目中选了5个,进行重点尽调;单是前期的信任建立,双方就开了不下10次会,几乎每次一聊就是3小时;为了合规和保障各方利益,还专门搭建了一个“第三方评估机构+买卖双方博弈+上股交的招拍挂”的三方制衡方案。
听起来是不是挺烧脑的。接下来详细为大家揭秘,这桩交易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见招拆招,丝滑完成交易的呢?
事件的起点,其实是一笔“不得不退”的份额。原子创投的一家国资LP,五年前投了其第四期基金,如今基金到了退出期,LP希望把账面上的增值转化为真金白银。但早期基金的退出之路,远比想象中难。对原子创投这样主打早期、第一轮投资的机构来说,四期基金里的项目离IPO或并购退出还有距离,这种退出方式显然走不通。
无奈这能找接盘侠了,问题来了,大环境不好,谁原意当这个接盘侠呢?其实对于原子创投来讲,没得选,最后只能找s基金试试运气。
接下来,现实给他们狠狠的上了一课。原子创投团队跟不少S基金沟通后发现,他们接触的S基金里,约70%是国资背景,20%是险资,民营机构占比不到10%。而最棘手的问题是,“定价”难。国资背景的S基金买方,大多倾向“平进平出”,比如五年前LP投了2000万,现在买方最多出2000万,甚至有的要求打8折。想让他们接受溢价,几乎不可能。但要溢价出售,价格定一块二,还是一块五,没人拿得准。
所以大多数谈判就不了了之了。
那市场化S基金呢?他们要的是“极致的确定性”——最好今天买完份额,明天项目就能报会,后天就能退出拿回本金。像原子创投这种底层项目还在成长期、原LP又对收益有期待的份额,根本不是市场主流偏好。所以聊了一圈后,原子创投几乎要放弃了,直到遇到博瑔资本。当时市场上为数不多愿意认真研究早期基金份额的民营S基金。
接下来的谈判,更像是一场“双向尽调”。从去年夏天开始,前后近四个月,博瑔资本没只停留在看材料上,而是真的沉了下去:核心合伙人一次次跑到原子创投的办公室,一聊就是三个小时,从投资理念聊到硬科技转型,再把26个项目里的5个重点项目挨个“过筛子”,反复验证原子创投对项目的判断逻辑和退出策略。
信任初步建立后,更麻烦的事来了。首先,就是协调项目方。毕竟LP更换跟被投企业创始人没关系,原子创投团队得一个个去跟创始人解释“新LP为啥要做访谈”。幸好原子创投投得早,跟创始人的关系足够铁,大家才愿意配合这场耗时不短的尽调。
当然,最磨人的还是定价环节。比如有个项目,虽然没进行后续融资,但靠自身造血能力能稳定盈利,博瑔资本却提出,“这么久没融资,说明市场没充分认可,估值得更保守”。这种拉扯贯穿了整个谈判过程,但原子创投团队有个明确立场:不能把S交易变成“零和博弈”,要让老LP的份额价值得到客观体现,而不是在买卖双方之间赚差价,这也是双方能继续谈下去的关键。
解决了定价分歧,更核心的问题来了:如何在市场化估值的同时,满足国资老LP的合规要求?国资体系里,“国有资产流失”是最大的风险,这也是为啥很多国资LP倾向按“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因为这套逻辑最容易解释。但要是一直陷在估值逻辑的争论里,不考虑是否客观公允,交易根本推进不了。
好在原子创投和这位国资老LP合作多年,彼此了解风格和理念,在互信的基础上,一起琢磨出了“三方制衡”的闭环方案:
第一环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必须由国资LP卖方聘请,作用是先划定一个符合规则、又不违背各方预期的估值区间。让专业机构来定基础价格,既符合合规要求,也避免后续扯皮;
第二环是买卖双方的充分博弈,原子创投和博瑔资本反复沟通对项目的判断、价格预期,最后形成的价格区间,要和评估机构中立出具的“估值意见”保持一致,毕竟评估机构也怕后续出问题被追责,会格外谨慎;
第三环是上股权交易所的拍卖流程,这相当于给交易的“合规性”盖了最后一个章,证明价格是公开市场竞价产生的,没人能质疑。
就这么一步步推进,从去年6月底开始设想,到今年4月初最终交割,整整10个月。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按流程,原子创投得先从老LP那买下份额,再卖给博瑔资本,没办法,只能动用公司的运营资金——那可是用来发员工工资的钱。当时市场里愿意认真看早期基金份额的买家,原子创投只接触到博瑔资本一家,万一中间出岔子,博瑔资本不买了,后果不堪设想。直到今年4月,博瑔资本的资金打到原子创投账户上,这件事才算真正落地,原子创投团队才松了口气。
回头看这笔交易,能成根本不是某一方的功劳,而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国资老LP既懂合规又懂市场,愿意配合跑流程;博瑔资本专业、有耐心,还敢承担早期项目的风险;原子创投作为GP,不计得失地投入精力协调——整个链条上的人,都奔着“让交易成功”这一个目标,少一个人上心,都成不了。#创投##S交易##项目退出##VC机构#
而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完成一笔交易。从2014、2015年双创热潮开始,大量政府引导基金投的基金,现在都陆续面临退出问题,未来会有更多GP遇到类似需求。原子创投这次跑通的路,或许能给行业提供一个参考。S基金要成为存量资产的“解药”,既需要市场化的灵活,也需要合规的兜底,更离不开各方的信任和配合。
好了,今天这个横跨300天的S交易故事就聊到这。如果您对创投圈的真实操作、LP和GP的博弈逻辑感兴趣,想听到更多不掺水的行业案例,别忘了关注哦!后续我们还会邀请更多从业者,拆解资本背后的逻辑,带您看懂创投圈的“生存法则”。咱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