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内蒙古调研采访团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开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园区内9万多只牛、6000多户养殖户的基本数据一目了然。
一只肉牛从出生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追溯可查。
想做到全流程追溯,就要给牛办张“身份证”。产业园服务中心科技信息股股长张志超介绍,每头牛都有唯一的牛只标号,用来采集这头牛的月龄、品种、胎次等信息。“运用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了从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
屏幕中展示了花吐古拉镇居民白巴根那养殖肉牛的相关数据。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办好身份证,也意味着在大数据平台里录入了最基础的数据信息。张志超说:“利用好这些数据,也就为传统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可以进一步帮助养殖户实现精准饲喂、疾病预防等等工作。”
他举起手机,分别打开产业园打造的app和小程序。张志超介绍,养殖户可以通过这些应用计算出什么样的饲料配比和饲养方式更优化,大数据平台能够将该数据进行记录并将该信息通过小程序和app再反馈给其他养殖户。
养殖户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应用的大数据服务功能给牛治病。“点选相应的症状特征,可以诊断该牛只的病症,并且在治疗处方功能中,可以找到用什么药、用量是多少的治疗建议。”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养殖规模大,品种优良,积极建设“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张志超表示,内蒙古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积极助力肉牛产业向现代化数字型转型。
截至目前,内蒙古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研发的用户应用端小程序,已完成了60多万头基础母牛、新生犊牛的信息录入,应用主体涵盖8.6万养殖场户、屠宰企业和交易市场,630家金融保险机构、投入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5426名兽医、防疫、改良技术人员,具备了全市推广、全域普及、全产业应用的基础条件。
张志超表示,内蒙古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建成,有效推进了数字化建设向肉牛产业深度延伸,促进了数字经济新技术在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和转化,提升了肉牛产业服务的工作效率、增强了肉牛产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肉牛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通辽市实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起到了有力推动和促进作用。
他说:“接下来还要继续完善数据链条的完整性,进一步向农牧民推广好数字化管理应用工具,将先进的养殖理念以及技术思想更广泛普及。”(富丽娟、刘艺琳、寇雅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