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的莱芜,天刚蒙蒙亮,村头那根歪脖子树上的大喇叭就准时“炸”开了锅。
先是《东方红》的调子飘得满街都是,给大家提提神,接着村支书带着莱芜味的大嗓门就来了:“噗、噗、下个通知、下个通知……社员同志们注意咧!今晌午头到大队院领化肥,带好家什……”
早起的农妇开始摊煎饼,鏊子烧得通红,主妇舀一勺面糊往上一倒,竹批子就是她们的画笔,随即一股白烟飘起,“唰”地转一圈,金黄的煎饼就揭下来了,快速叠起来,给蹲在旁边的男人和孩子卷上根大葱,就这咸菜疙瘩,咬一口咯吱响。
那会儿莱芜的街面,没什么高楼,最高的也就供销社的小楼,墙皮刷得雪白,窗台上摆着两盆串红,像给楼戴了串红珠子。
街上跑的是自行车,多是“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绑着布兜,里头装着给老人扯的“的确良”布,后座上驮着孩子,脚蹬子“咯吱咯吱”转,铃铛声“叮铃”响,比现在的汽车喇叭还热闹。
要是遇着赶集的日子,卖姜的、卖花椒的莱芜老乡往路边一蹲,竹筐上摆着刚从地里拔的嫩姜,沾着泥还带着潮气,张口就是带着莱芜味儿的吆喝:“刚刨的姜!不辣不要钱!”
偶尔过一辆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能传半条街,闻着那股柴油味,觉得比过年还热闹。
莱芜人冬天过日子,离不开炉子。家家户户门口都砌着煤炉,早上起来先捅开炉子,等火旺了,坐上铁锅,熬点玉米糊糊,馏两个玉米面窝头。
大铁锅炖着猪肉白菜放豆腐,是最受欢迎的菜,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只有男婚女嫁或者修建房屋等大型活动时才会张罗,油花飘在上面,香味能飘到邻村。
那会儿的孩子,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乐子全在野地里,小河里,池塘里,树林里。春天去坡上挖荠菜,挎着小竹篮,蹲在地里找半天,能挖一篮子,回家让娘包荠菜饺子。夏天去树林捉知了猴,河里摸鱼,光着脚丫子踩在石头上,水凉丝丝的,摸到一条小鲫鱼,能高兴得蹦起来。
夏天,学生们会放麦假,孩子们顶着烈日拾麦子。
秋天更热闹,玉米熟了,跟着大人去地里掰玉米,虽然累得满头汗,但能啃到刚煮的嫩玉米,甜得能把舌头咽下去。
冬天就简单了,自制冰鞋滑冰,在结冰的河面上滑翔。或者打“蹦”。如果你不知道“蹦”是啥,可以回家问问60后,70后的大叔,棍子与“蹦”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小伙伴们冻得手通红也不回家。
到了傍晚,莱芜的街面就安静下来了,只有路灯发出昏黄的光。偶尔有谁家开着收音机,里头放着评书《杨家将》,刘兰芳的声音抑扬顿挫,能吸引半个院的人围着听。
随着天色放黑,找孩子们的声音响起,猪圈里大黑猪拱门的声音,远处传来的狗叫声,还有隔壁大爷咳嗽的声音,心里却踏实得很。
那时最贵重的礼物是莱芜南肠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几年也吃不到一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