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刘震云的时候,很入迷;读完,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可能是,他把我们的世道人心,写得太入骨。让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就是这样的,我身边的人就是这样的,我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的。
读《一句顶一万句》,是这种感觉;读《一地鸡毛》,还是这种感觉;读《我叫刘跃进》,依然是这样感觉;读《温故一九四二》更是这种感觉;读《我不是潘金莲》,居然还是这种感觉!
读他的书,是一种双重痛苦。
第一重痛苦是,人和人之间,为什么成了这样?可是,刘震云只是冷静的讲故事,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第二重痛苦是,人和人之间,怎样才能不这样?可是,刘震云只是冷静的讲完故事,完全没有给我们任何提示。
答案,只能由我自己来找。
还好。我在一本不讨人喜欢的好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先找到了一点点答案。
1. 为什么华夏人没有个性,很少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说:“(人际关系)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由自我去“定义”这些外在的关系与角色;另一种则是由这些关系与角色来“定义”自我。(华夏)文化无疑是倾向于后一种情形。在它对“人”的设计下,孤零零的“个人”——不受人伦与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就很容易被当作是一个“不道德的主体”。例如,对华人来说,“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孤男寡女”等等,都不是好的状态;…而单个人的见识也被认为是有限的,因此说“孤陋寡闻”。”
是的。比如早些年把没有单位归属的人称为“社会青年”,带着明显的贬义。这个词带来的联想是:游手好闲,结成不正当小团伙,随时可能干坏事。
同样,把没有集体归属的生意人和匠人称为个体户。最早也带有不安分守己的底层的意味。
如果女性到一定年龄不结婚,没有归属于家庭这样的伦理结构;就会被蔑称为“剩女”,“大龄未婚女青年”,暗指这些女性或没有魅力;或想法行为乖张,不受欢迎。
《一句顶一万句》里,杨百顺(后改名吴摩西)的一生,就是被“关系定义自我”的典型。他当过杀猪的、卖豆腐的、挑水的、传教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不是因为“他想成为什么”,而是“别人需要他成为什么”。他像一块橡皮泥,被不同的人捏成不同的形状,却从未真正捏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最讽刺的是,他唯一一次“自主选择”——为了寻找养女巧玲离开延津——反而成了他人生最大的“不合群”。在旁人眼里,一个男人抛下生计、背井离乡,只为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简直是“疯魔了”。可恰恰是这次“不合群”,成了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接近“自我”的瞬间。
刘震云用杨百顺的漂泊告诉我们:在一个人际关系像铁网一样密不透风的社会里,追求“自我”的人,注定要像丧家犬一样流浪。
2. 为什么我们平时一团和气,却经常喜欢翻脸?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说:“中国人的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都被感情化,因此,会把“持不同(意)见者”视为“离心分子”,亦即是说:你在意见上与我不同,就是一种伤感情的“不友好”行为。”
怪不得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多熟人这么容易吵翻和断交。本源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都被感情化”:你在熟人面前表达的观点,不是单纯的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也是你们的感情温度计!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做了经典的展示:白家和鹿家彼此暗中较劲,互相算计。可是在公众场合见面,一定是一团和气,互相捧场,在重大问题上高度一致。各回各家后,再筹划怎么彼此拆台。
这种文化传统的意思就是:“你在意见上与我不同,就是一种伤感情的“不友好”行为”。“ 这种将“不同”等同于“不友好”的观点,使(我们)对人对事都容易持有“不是朋友便是敌人”的态度,因此,凡有矛盾,就很容易导致对抗性矛盾。”
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很多平时“说得着”的人,因为说错一句话,就彻底关系破裂。
刘震云在这里撕开了我们文化中最虚伪的伤口:所谓“一团和气”从来都是假象。我们的和睦是建立在“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的。可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和不同意见,立刻被上升为“背叛”,温情脉脉的面具就碎了。
这种“翻脸基因”,在书中代代相传:杨百顺的师父老曾因为徒弟说错一句话就把他逐出师门;牛爱国因为庞丽娜一句“和老尚说得着”就生了恶念。刘震云让我们看清:当“一致”成为交朋友的唯一条件,“绝交”就成了最常用的社交工具。
还好。我在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里,也找到了另外一点点答案。
3. 为什么一万句带不来幸福,一句却往往带来痛苦?为什么一万句带不来平和,一句却往往带来冲突?
《叫魂》深刻地揭示了——根源是人人没有安全感,人人在卷,人人无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掩藏着恐慌,焦虑,不满,愤怒;只要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借机把这些情绪释放出来,发泄到他人身上,哪怕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只要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情绪的掩护,精致的实现利己,哪怕这损害的是亲朋好友的利益。
在《一句顶一万句》里,这种互害模式比比皆是。读着读着,凉意,深深地渗透到我的骨髓里…..
还好。我在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里,又找到了另外一点点答案。
4. 到底《一句顶一万句》是不是最深的悲剧?
一直笑着读《一句顶一万句》,读完才明白这是一部悲剧;一直感慨书里的各种缘分巧合,看完才知道这不是大团圆。
一直沉痛地读《长安的荔枝》,读完才明白这是一部喜剧;一直感慨书里的各种缘分巧合,看完才知道这是彻彻底底的大团圆。
《一句顶一万句》、《活着》、《蛙》用悲剧告诉我们,世间还有这样的悲剧。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的美好;我们要反思背后的机制;我们要思考做点什么,去改变这一切。因为,如果环境与土壤不变;那么,小人物们的命运轮回,永远不会改变。
《长安的荔枝》用大团圆的喜剧告诉我们,不论世道多么不堪,不论遭遇多么悲惨,不论挑战多么艰难;我们这些小人物,凭借信念和运气,一定可以赢!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下,不改变它,小人物真的可以赢?!这种“爽文”,才是最大的悲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