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正的荒漠化,只有认知的荒漠化”——赵忠茂这句振聋发聩的论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重新审视沙蒿争议、读懂治沙本质的大门。当我们回溯西北治沙的历程,才惊觉过往许多时候,我们对抗的或许不是沙漠本身,而是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知。
上世纪80年代,为抵御风沙侵袭,我们带着“人定胜天”的热忱大规模种植沙蒿。当幼苗破土、风沙渐息时,所有人都为这份“征服荒漠”的成果欢呼。可谁也没料到,外来沙蒿品种会打破本土生态的千年平衡——它们不像原生沙蒿那样与当地气候、土壤、昆虫形成精妙共生,反而因缺乏自然制约疯狂繁殖,花粉漫天飞舞,让无数人陷入过敏的困扰。这时我们才恍然醒悟:所谓“荒漠化”,很多时候是我们用人类的意志强行干预自然,却因认知局限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最终让治理行为变成了新的生态隐患。
而赵忠茂另一观点更道破了治沙的核心:“真正的治沙智慧,是学会向沙漠低头”。这份“低头”,从不是对沙漠的妥协,更不是放弃治理的消极,而是一种清醒的敬畏、深刻的理解。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把沙漠视作“待消灭的敌人”,而是承认它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沙漠里的每一粒沙都在调节气候,每一种本土植物都在维系物质循环,就连看似贫瘠的土地,也藏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份“低头”,是放下对抗的执念,去研究本土沙蒿如何与当地人文需求适配,去探索如何顺着沙漠的生态脉络规划治理方案,而不是用外来物种强行“改造”它。
如今再看沙蒿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致敏源治理”的单一范畴。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认知的盲区,也让赵忠茂的治沙智慧愈发清晰:真正的治沙,不是用人类的方案“修正”自然,而是带着谦逊向自然学习;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沙漠,而是理解沙漠、包容沙漠,与它达成共生共赢。当我们终于学会向沙漠“低头”,便是走出了认知的“荒漠化”,踏上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之路——这,正是沙蒿故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态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