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长得像刘亦菲,发三条视频就能涨粉20万?这年头儿,“撞脸”都快成互联网财富密码了,比考985还容易呢!有人酸溜溜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可我怎么瞅着,这碗饭里掺的全是流量时代的荒诞——当“长得像谁”比“自己是谁”更重要时,咱们到底是在追星,还是在批量制造“人形模仿秀”?
先杠一句:长得像明星就该红?翻翻评论区,清一色“刘亦菲广东分菲”“小刘亦菲来了”,仿佛这姑娘的脸是明星的“平替商品”。可仔细看视频,除了刻意模仿的妆容和角度,她连说话语气都在模仿刘亦菲的清冷感。这哪是“神似”,分明是“复制粘贴”的流水线产品。就像有人靠“撞脸马云”直播带货,靠“小彭于晏”拍土味视频,当“长得像”成了唯一卖点,个体的独特性早被流量碾成了渣。更讽刺的是,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可能熬了三年才攒1万粉,这姑娘三天就顶别人三年——这公平吗?还是说,在算法眼里,我们只配看“明星脸”的复制品?
再杠那些夸“这是审美多元化”的。多元化?别逗了!从“撞脸”到“撞衫”,从“网红脸”到“AI换脸”,咱们的审美早就被“明星模板”绑架了。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带“明星脸”标签的视频播放量比普通内容高47%,商家找合作时甚至直接问“你像哪个明星”。这哪是审美多元,分明是审美懒惰——观众懒得去发现普通人的闪光点,资本懒得去培养有特色的创作者,大家默契地缩在“明星仿制”的舒适区里,用“像不像”代替“好不好”。就像有人说的:“以前我们追星,现在我们造星——造一堆‘明星平替’。”可这些“平替”除了满足窥私欲,还能留下什么?
当然,完全否定“撞脸红利”也不现实。有商家找这姑娘合作,有品牌请她代言,这是市场选择,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当“撞脸”成为唯一筹码时,这条路能走多远?某位靠“撞脸杨幂”走红的博主,热度消退后只能靠“整容失败”博眼球;另一位“小迪丽热巴”直播时被网友骂“东施效颦”,最后不得不删号退网。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当观众的新鲜感过去,这些“人形模板”终究会被扔进互联网的垃圾堆。反观那些靠才华出圈的创作者,比如用方言讲故事的博主,或者分享冷门知识的UP主,他们的粉丝粘性高得多——因为观众记住的是“这个人”,而不是“像谁”。
说到底,这姑娘的走红,暴露的是整个社会的浮躁。我们太渴望“快速成功”,太迷信“捷径”,以至于把“长得像谁”当成了人生跳板。可人生哪有那么多捷径?刘亦菲之所以是刘亦菲,靠的是《金粉世家》里的白秀珠,《仙剑》里的赵灵儿,《神雕》里的小龙女——是角色赋予她光环,而不是脸赋予她价值。如果这姑娘真想在互联网走得远,不如早点跳出“刘亦菲替身”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毕竟,谁愿意一辈子当别人的影子呢?
那20万粉丝里,有多少是冲着“刘亦菲”来的,又有多少会留下来看她“自己”?这个问题,或许比“撞脸走红”本身更值得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