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推门,凉意钻衣领,今天七月廿五。
村头老槐树下,老周头眯眼翻黄历:“秋社日到了。”秋社日是个老讲究,立秋后第五个戊子日祭土地。老辈人嘴里,这日天气能看冬天——雨落三冬雪,晴则单衣过。
前两日还热得淌汗,今早突然转凉,檐角挂着细水珠。西北高海拔牧场来消息,前天下了头场雪,牧草蔫了一片。
牧民老杨蹲牛圈边抽旱烟:“牛儿怕冷,得添草料了。”种麦的王大爷倒乐呵:“雪盖麦被,明年麦穗能压弯腰。
”养牛户老张直叹气:“牛棚得烧煤,这成本又涨一截。”气象台说今年冬天可能偏暖,可老辈农谚在耳边响:“七月廿五雨,冬寒牛难扛。”冷不冷,冷不冷,村里茶摊从早说到晚。
有人翻出去年账本:“前年秋社下雨,冬天真冻裂了水管。”也有人反驳:“去年秋社大太阳,冬天还不是冷得打颤?
”农谚像本旧书,字里行间是祖辈看天吃饭的经验。科学预报像新地图,标着更细的温度、湿度、气压。
两者碰一块儿,农民犯了难:信老理儿还是看新数据?西北某县农业站统计,提前落霜的草场,牧草减产两成。可地里的冬小麦,却因早凉提前扎根,长势比往年好半寸。
冷冬不只是冷,是麦根的暖被,是日子的盼头。
极端寒冬虽苦,老农总说:“冻一冻,害虫少,来年少打药。”孩子们不管这些,只盼着下雪堆雪人、打雪仗。
大人们则悄悄翻出压箱底的棉裤,缝补漏风的门帘。商场里冬装摆上货架,老板说:“备着总没错,万一冷呢?”外卖小哥骑电动车路过:“冷天订单多,暖天省电瓶,咋都成。
”农谚准不准?有人说“十回能对七八回”,有人说“全凭运气”。气象局报告提过,秋社日降水与冬季寒流有弱关联,但变数多。
就像老周头常说:“农谚是个参考,天有不测风云。”冷与暖本无定数,变的是天气,不变的是过日子的劲儿。再冷的天,围着火炉喝碗热粥,心里就暖了。
再暖的冬,该备的年货、该修的屋漏,一样不能落。
岁月轮回里,农谚是根线,串起祖辈的经验和当下的日子。今年冬天到底咋样?
现在说不准,过俩月就见分晓。想知道后续冷暖变化,点个关注不迷路。注:农谚仅供参考,具体天气以官方预报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