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一番表态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9月15日,他在会见来自美国50个州的250名议员——这一到访以色列的最大规模美国议员代表团时,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和卡塔尔,宣称两国“正在试图对以色列实施围困”,还声称这种围困是“由曾经支持伊朗的力量策划”,与伊朗此前对以色列的“军事围困”如出一辙,强调以色列必须全力反击。
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进一步渲染紧张氛围,称“某些国家”正在西方世界和美国社交媒体上阻织对以色列合法性的攻击,而中国和卡塔尔就是其中的主导者。
中国在巴以问题上始终坚持以联合国相关决议为基础,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致力于实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两国和平共处,从未有过所谓“围困”以色列的意图和举动,内塔尼亚胡将中国牵扯其中,纯属毫无根据的抹黑。迎合美国政治氛围也是重要原因。美国两党政治中,“反华”有一定市场,内塔尼亚胡深谙此道。他在大规模美国议员代表团面前刻意炒作这一话题,政治算计昭然若揭。美国250名跨州议员到访以色列,是争取美国支持的重要机会,内塔尼亚胡通过编造“中卡联合围困”的虚假叙事,既想渲染以色列面临的“外部威胁”,强化美国对其的同情与援助意愿,又试图借“反华”话题迎合美国国内部分政治氛围,稳固美以同盟关系。
这番言论发表的时机颇为微妙,恰好是卡塔尔主办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会上卡塔尔埃米尔公开指责以色列力图让“加沙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或许正是这样的表态让内塔尼亚胡将卡塔尔视为“眼中钉”。
与此同时,西方阵营内部对以色列的态度也出现明显裂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要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并部分中止贸易,以此回应加沙战争,但欧盟27个成员国在巴以问题上立场分歧严重,相关制裁措施能否获得多数支持仍是未知数。内塔尼亚胡对此似乎早有预判,他点评西欧国家时提到,当地大量伊斯兰主义少数群体言辞激烈,支持哈马斯和伊朗,向原本对以友好的政府施压,甚至导致部分国家停止供应武器零部件,而他给出的“破局之道”,是推动以色列军工产业自给自足,立志成为“超级斯巴达”。
然而,内塔尼亚胡口中“围困”以色列的卡塔尔,近期却与美国上演了一出“防务合作升温”的戏码,剧情反转令人始料未及。9月16日,路透社消息称美国和卡塔尔即将敲定一项强化版防务合作协议,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从特拉维夫前往多哈的途中直言,美卡双方“有着紧密的伙伴关系”,防务协议已接近完成。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也表示,以色列此前的袭击加速了协议更新的进程,这虽非全新计划,却因局势变化按下了“快进键”。
事实上,卢比奥此次访问多哈颇具戏剧性。一周前,以色列对多哈发动前所未有的袭击,击毙多名哈马斯领导人,这一举动甚至引发特朗普对以色列罕见的批评,而卢比奥在访问以色列后临时决定停留多哈,与卡塔尔埃米尔阿勒萨尼在埃米尔宫会面,还与后者的顾问进行闭门会谈,尽管会晤不到一小时便结束,但核心议题直指防务合作与巴以调解——美国明确希望卡塔尔继续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发挥调解作用,卢比奥还重申美国对卡塔尔的支持,强调在以色列袭击后“翻开新的一页”至关重要。要知道,卡塔尔不仅是巴以冲突的关键调解国,更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境内设有美国最大的空军基地,这样的双重身份,显然与内塔尼亚胡口中“围困以色列”的定位严重不符。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卢比奥访问卡塔尔之前,他还在以色列承诺,为消灭哈马斯,华盛顿将向以色列提供“坚定不移的支持”,而美国总统也已保证,内塔尼亚胡不会再次袭击卡塔尔。一边是美国对以色列的“力挺”,一边是美国与卡塔尔加速推进防务合作,内塔尼亚胡所谓的“围困”说辞,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面前,显得愈发站不住脚。
从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来看,他一边炒作外部“围困”压力,一边强调要通过发展军工实现自给自足,或许更多是为了凝聚国内共识、转移对加沙战争争议的注意力,同时向美国争取更多支持。但将中国牵扯进这一议题,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抹黑,中国在巴以问题上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致力于推动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从未有过所谓“围困以色列”的意图。而卡塔尔与美国的防务合作进展,更让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沦为国际舆论场的一场“闹剧”,暴露了其在复杂地区局势下的焦虑与失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