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就能看出,这已不是一场局限在地图角落的战斗。内塔尼亚胡把火线从加沙一路铺到了全球话语层:政治上宣称“绝不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军事上对哈马斯下达“全球追击”令,谁挡路就打谁。点名对象更是直接,把中国排在首位,卡塔尔紧随其后。一场原本在中东的冲突,被硬生生推成了全球站队。
这种全球化的表态,并不是停留在口头。就在同一时间,加沙已经在承受最直接的冲击。多日高强度空袭将这座封锁十六年的孤城压到瘫痪边缘,夜色里,以色列坦克轰然入城,地面战就此展开。人口密集、街巷纵横的环境让巷战像石磨,缓慢却无情地碾过每一个转角。炮火几乎未曾停息,这显然不是偶发的摩擦,而是军方周密筹划后的围剿式推进。
而这场战役并不是孤立爆发,它和外部政治动作紧密扣在一起。就在地面部队开进前一天,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抵达以色列,与内塔尼亚胡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哭墙”祈祷。公开信息显示,此行还对接了所谓“基甸战车2”计划,即围剿加沙的部署。特朗普对外声称对卡塔尔遭袭“不知情”,但当“祈祷—会谈—夜袭”这一串时间节点连成线,美国是否“局外人”的说辞自然显得乏力。
有了这样的背书,以色列的动作愈发无所顾忌。它没有把火力收在加沙,而是把打击名单不断扩展: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政府军、也门胡塞组织,甚至伊朗和卡塔尔。如今更进一步,矛头伸向话语空间,指责中国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反以色列”运动、支持伊朗力量,试图把中国拉进这场冲突的叙事框架里。战争像被装上了轮子,在地理与舆论两条轨道上同时加速。
这种不断扩大的打击姿态,直接触动了外部的防线。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巴以问题公开会上明确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在加沙与卡塔尔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步,阿拉伯国家达成共识,释放“集体防御”的信号,意在筑起一道区域防线。军事推进在前,政治围堵在后,拉锯态势愈发明显。
随着各方立场碰撞,战场的硝烟被迅速带到联合国会场。预计即将召开的联大上,将有数十个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整体看,联合国成员中承认比例或将超过八成;但到了安理会,美国“撑腰”与“一票否决”依然是硬约束,止战机制难以落地。“多数的正当性”与“制度的执行力”脱节,客观上延长了战事时间表。
会场上的僵局与战场上的僵局互为镜像。加沙的巷战仍在继续:以军在城市密网中稳步推进,哈马斯依托熟悉地形转入游击与消耗。短期内,冲突很难收尾,还存在向周边外溢的风险。从理想路径看,立即停火、重返“两国方案”的谈判桌是唯一能止血的办法;但在内塔尼亚胡公开“绝不允许建国”的姿态之下,这扇门几乎被顶死,只剩缝隙。
而这场看似局部的僵局,却在更广阔的层面制造后果。军事打击被当作扩张叙事的麦克风:一旦“全球追击”成为常态,跨境打击会与社交媒体的标签一起,把敌我划线延伸到更多国界之外;而任何试图阻拦的力量,都可能被纳入打击清单。以色列试图以持续的压强换来安全与战略主动,但这套做法同样在推升地区对抗的高度与半径。
这不仅是加沙的战火,更是对人道、国际法与多边机制三重底线的测试。每一个昼夜,都在不断改写答案:谁在叙事上占优,谁在制度上握有刹车权,谁在战场上掌握节奏,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被反复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