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有媒体援引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达3.2款左右,这意味着每八小时“上新”一款汽车。新车型高频迭代,市场上一度出现“年抛型电车”的吐槽,买车时有多高兴,卖车时就有多崩溃。曾经的大宗耐用品,如同换手机一般频繁。这究竟是创新加速,还是焦虑内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汽车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如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驶入新赛道,高频迭代的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得以更快享受技术红利,传递出中国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积极信号。
然而,在汽车工业井喷式发展中,造型微调式的“假创新”、改换颜色式的“化妆术”、换壳不换芯的“伪改款”也有不少。软件与外观上的显性微调,而不是硬件层面的本质迭代,市场上不乏“为改而改”的情况。
为何热衷于频繁改款?这与互联网营销不无关系。在“快鱼吃慢鱼”的市场氛围中,不少企业为维持销售热度、营造市场话题,在新车发布时刻意“留一手”,以分次小步升级的高频推新策略,人为控制发布节奏,用“挤牙膏”式的销售套路制造噱头,已达到占领用户心智的目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汽车上新快如走马灯,多代车型同堂售卖,无疑加速了次新车的贬值速度,“还没上完牌照,我的新车就变成了老款。”这种心理落差,伤了不少老车主的心。反映在保值率上,往往刚提车就直降三五万,购置首年即贬值一半,难免让老车主感到被“割了韭菜”,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进而失去了长期保有的安全感、动摇了对汽车品牌的忠诚度。
还要看到,车型频繁迭代,售后未必跟得上趟儿。由此衍生的配件停产、系统不兼容风险同样不可小觑。一些同系列新款车型推出后,旧车型的原厂配件停产或减产,导致维修成本激增,个别车企以所谓“计划性淘汰”故意缩短产品使用寿命,鼓励消费者与其烧钱维修不如卖旧换新。今年7月的全国二手车市场数据显示,车龄3年以内的准新车占比攀升至26% 。
曾经,汽车作为仅次于房产的大宗消费品,一直被归类在耐用品范畴,“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的说法广为流传。如今驶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三电”和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更新迭代频率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只不过,创新有赖于技术沉淀,也需要一份“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近年来,一批快速崛起又迅疾陨落的汽车品牌一再验证:消费者并不需要年年淘汰的“大号手机”和“电子玩具”,需要的是一辆性能可靠、品质过硬的“远行伙伴”。
秉持长期主义,方能行稳致远。或许,相比一些噱头,不如把精力放在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攻关上,回归到“品质精度”与“技术厚度”的硬核较量,方能将“技术潮品”打造成“经典永流传”的国民品牌,铸就符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速度与激情”。
这正是:
欲速则不达,经典岂能是快消品。
路遥知马力,不妨与时间做朋友。
大家晚安。
(文| 戴林峰)
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