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房价平均已经下跌了近30%了,还有泡沫吗,相比06年的话肯定还是有的,06年全国房价3000元一平,现在全国房价均价1.06万一平,如果这么看的话,全国房价至少还有两倍多的泡沫了,而这个泡沫如果越早挤破的话,其实对更多老百姓和年轻人更加有利,可能唯独不利于手上还有很多套房的中年既得利益的群体了,而真正得到受益的,是还没买房的这些00后甚至10后的年轻人,他们不用像90后这代人一样透支30年的房贷,不用被房贷束缚自己了,所以90后可以说是楼市最后的高位接盘者了,然后附带一些倒霉的80后跟着高位接盘。
而从统计局数据层面来看的话,8月的房价还是在往下下跌了,这是数据和事实摆在这里,但是很多人还是在纠结,因为北京和上海还没放开,这就相当于是最后的希望,还盼望着这两个老大哥完全松绑后能带动一波大的涨幅,但是大家扪心自问,就算现在北京五环内都松绑了,你会跑去北京买房吗,你有那个钱去买吗,对99%的人来说是买不起的,也不会去买的,你买北京的房子干啥,以前你可以说为了等房价暴涨、为了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现在逻辑已经失效了,全国这么多985大学的城市,现在都已经放开了限购,有些说房价上涨的喊了三四年了,现在也不会说房价在上涨了,因为他们也被现实跌怕了,自己说不口了,只能说再观望观望了,现在这个市场的下跌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至少目前还没出现大的拐点。
现在二线包括一线的广州都已经放开了限购,但是没有一个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度的反弹,反而一线城市的广州是出现了跌幅加大的状态,月跌幅已经突破了1个点以上了,而且外围已经不少小区的二手房只要几千块一平了,甚至跟不少县城的房价都差不多了,但是现在来买的人也不多,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广州人口流入净增长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结果,2024 年末,广州常住人口达 1897.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5.1 万人,增长 0.8%,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是净减少的,房价的支撑最终还是人啊,人多了不买房没用,人少了就更难去谈房价暴涨了。因为现在更多还是在给大家灌输大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来去诱惑接盘侠。
但是接盘侠无所谓了,不在意这些优势了,所以就出现了越松绑越没人接盘的局面了,因为现在房子已经在脱下神秘的外衣了,其实本质就是消费品,而不是一种保值投资品,只要大家把这个概念转变过来,就能够明白现在的房价不是跌,而是回归到原本的价值,就像车子有上千万的跑车,也有几万块的五菱,这种需求,其实是取决于大家对于车子的真实使用需求,所以限购其实是挡不住真实的消费需求,当初搞限购还有提高税收的门槛,但是出现假离婚、高评高贷等各种破限购、降低税费的操作,只要有需求,就有各种办法出来了。
而现在北京 、上海依靠一年社保或者个税来限制,其实已经相当于没门槛了,没在这工作或者生活,也没几个人会砸几百万掏空家底去买套这里的房子吧,租售比也是只有1.4%左右,70多年才可能靠租金回本,而希望依靠松绑去吸引炒作的资金,如果房价涨不动,房子成交周期超长的消费品,估计也没几个富人会投钱去买了,就像几百万一台的法拉利搞限购,就算放开限购了,有几个人会去疯狂抢购呢,大家换个逻辑就能理解了。
所以现在这个游戏年轻人不跟着玩了,所以泡沫就在一点点被挤出了,而到了现在的行情,当年很多人30万买的房子,然后涨到300万的时候,这差价的270万其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接盘的这些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和未来30年的工资透支出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人都是吃到了红利了,并且对这种投资是坚信不疑的,而后来者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最后的接盘侠,所以大家一起把泡沫吹起来了,特别是很多农民进城买套房,村子里的宅基地就荒废了。
但是后面发现,还是村子的自建房有天有地舒服多了,县城的那种高楼商品房住的其实不太舒服,所以县城的房价是最先涨不动了,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城镇化红利了,当把六个钱包都掏空后,年轻人发现自己没有更多钱包去掏空接盘了,那就索性躺平了不玩了,这就是房价上涨的极限,弹簧超过了极限点就失去了本身的弹性了,普通年轻人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去支撑泡沫虚高的房价了。所以,房价的软着陆还需要比较长的出清时间了,如果说回归到07年的状态,房价和大家平均月收入差不多的时候,才是真正符合大家愿意买房消费的意愿了,不把买房当成一个庞氏游戏,而是大家居住的一种消费品,就跟大家去买车一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