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42位准车主集体起诉小米汽车,交付晚的“表象”之外,隐藏着的是行业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文丨曹羽昕
图片丨网络
小米YU7以“8月交付”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买单”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有一天“米粉”们竟然会对交付时间如此认真,甚至到了要和小米汽车“对簿公堂”的地步。242位准车主集体起诉小米背后,“交付晚”只是表面原因,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成熟的中国汽车消费者被车企“戏耍”之后的一次狠狠反击,同时也暴露了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之下的诸多问题。
表面上是“协商未果”的集体反击,实际上是信任危机到了临界点之后的结果。而这一结果背后并不仅仅是小米汽车一家车企的问题,汽车消费者信任危机之下,整个行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反思”:车企担起责任了吗?预售背后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吗?监管部门监督到位了吗?
01
尚未准备好的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未能压制住242位准车主的愤怒,源自于期待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小米YU7亮相的那一刻的确很亮眼,且不说实际体验如何,小米的品牌光环和设计亮点确实吸引了不少“米粉”围观。而“8月首批交付”的卖点一出来,更是让不少人瞬间“上头”,直接为爱买单。当爆发的订单和车企产能出现严重“不符”,小米汽车背后的产能问题直接被“公开处刑”。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3至56周,Pro版也要48到51周,连最快的Max版,也得等33至36周……焦心的数字背后,是小米汽车致命误判下造成的交付地狱。换句话来说,造车与造手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而小米汽车在入局汽车行业之前,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客观来说,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芯片等硬件需求大于传统燃油车,其涉及到的供应链与生产环节都更为复杂。再加上部分车型在上市前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这一切都意味着,汽车产业链非常复杂,零部件供应短缺、生产线改造升级、审批流程等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整个交付时间。
作为新入局的车企,小米汽车未能准确预估市场需求以及汽车制造的难度,最终导致交付问题频繁发生。另外,产能问题带来的舆论危机,也折射出部分新势力车企未能合理做好消费者预期管理。而这也并非是小米汽车一家存在的问题,新兴车企进入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管理与产能预估不足,并且存在营销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不夸张的说,这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或许,对于诸多与小米汽车一样陷入“交付困局”的车企来说,注重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以确保零部件的及时供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合理的预期管理,降低消费者的等待焦虑,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
02
监管部门应当更有“作为”
242位准车主集体起诉车企背后,同样折射出如今汽车行业对于车企的“预售”行为存在监管缺失。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46万件,同比增长33.33%。其中,交通工具类投诉量位居商品大类投诉前列。而再进一步细分,在汽车投诉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定金退款争议问题更为突出。
当下,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采用预售模式提前锁定订单、回笼资金,但预售背后交付时间不确定性、退定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引发的隐患也逐渐显露。消费者支付定金后,经常会因为车辆交付延迟、配置与宣传不符等问题申请退款,然而商家却以“订单已锁定不可更改”等理由拒绝退还定金。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预售模式在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消费者权益在交易流程中缺乏有效保障。
而有律师指出,APP的销售合同版本,是对企业完全有利的,确实对消费者有很多不利的层面。从法律上来讲,合同就是双方当事人的游戏规则,约定了双方,但是消费者们和企业相比而言,在提出退定的诉求后很难和企业“交涉”,这也从侧面印证出消费者的弱势,所以,企业还是要有担当,才能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而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汽车消费者的权益需要靠车企的“担当”来保障,那么整个行业的“公平”将荡然无存。说到底,这是一件需要监管部门出面监管的事情。如果监管部门提前加强对预售模式的规范,明确车企在预售中的权利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相信“242位准车主集体起诉车企”的事件大概率不会发生。
03
敲给行业听的“警钟”
汽车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矛盾”升级,背后有着诸多原因,无论是车企的能力还是监管部门的“失职”,最终都导致了信任危机的产生。过去几年,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不少车企执着于流量泡沫而忽略了“真实”对于行业长久发展的意义。放眼当下汽车行业,虽然不乏一些坚守“底线”的造车人,但同样也有不少车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承诺的情况。比如此次小米汽车遇到的维权事件,包括之前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小订过万”,都反映出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信誉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意识趋向成熟,而车企却并没有跟得上消费者的成长速度。换句话来说,不少车企与汽车消费者并没有实现步伐上的统一。比如,当汽车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权益的时候,很多车企还沉浸在“规则制定者”的思路里不能自拔。我们不能说这是车企单方面的狂妄自大,说到底,汽车消费领域权力失衡之下,消费者与车企之间关系混乱,信任缺失,是必然的事情。
“当行业陷入‘承诺-违约-维权’的恶性循环时,所有参与者都将付出沉重代价。”“重建信任需要整个行业付出比破坏信任时多得多的努力和成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曾经做出这样的警示。而多位汽车消费者的维权行动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当前法律体系对于汽车制造商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尚显疲软,企业的内在觉醒有所缺失,如果车企与监管部门再不采取措施,严重失衡与信任危机所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当然,要让汽车行业恢复平衡与健康,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简单来说,也就是监管者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车企需要重塑价值导向,消费者需要提升维权意识,媒体也需要发挥其监督职能。
04
结语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谁行谁上的时代里,小米包括诸多车企都应该明白,信任是一道无形资产,用户不需要车企“教育”,产品力、技术与服务依旧是“必杀技”。242位准车主与小米汽车“对簿公堂”,应该为小米汽车乃至于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正如最近大家对待西贝的态度一样,预制菜可以有,但蒙蔽消费者绝对不能有。车企可以有成长期,但车企与消费者之间需要更“透明”一点。换句话来说,信任大厦的崩塌背后,是整个行业生态的结构性隐疾,而要治好这样的隐疾,大家都需要“自我革命”。
“唯有车企由‘颠覆者’转变为‘担当者’,消费者由‘狂热粉丝’回归为‘理性用户’,市场由‘无序扩张’步入‘规范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方能真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明媚春天。”希望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的这句话,能让大家看到未来汽车行业的美好蓝图。
小订过万“演”了这么久,终于有人戳破了窗户纸?
20万订单与6000辆交付,小米YU7的故事接下来要怎么圆?
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车”?因为我们都会变成受害者!
邦邦星选商城已上线,戳下图直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