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凌晨,一架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
机上9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国家高层林总、其妻叶群和儿子林立果。
消息传回国内后,我国高层立即派遣驻蒙古大使馆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处理。
然而,当我们提出要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或火化后带回骨灰的要求时,却遭到了蒙古国的拒绝。
甚至,当我国驻蒙大使许文益在事发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时,却发现蒙方已提前控制现场,并拒绝中方解除核心证据。
更蹊跷的是,苏联克格勃特工早在中方抵达前取走黑匣子,并通过残忍的手段辨认了林总身份,并将其头骨带走。
那一系列异常的动作表明,事件从一开始就不简单。那么,蒙古为何要这么做,还强行拒绝归还林总遗体呢?
据一些历史资料和相关人士的分析,蒙古国不肯归还遗体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1、复杂的国际关系
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蒙古国作为苏联卫星国,在军事、经济上深度依赖苏联。
1971年正值中美关系破冰前夕,中美的缓和,自然就标志着中苏关系的彻底决裂,此时蒙古国的刁难,反而成为了向苏联表忠的“投名状”。
另外,当时中蒙关系也处于紧张时期,蒙古国肯定不会归还,同时他还担心归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外交和站队问题。
2、身份调查的刁难
当时蒙方要求中方提供遇难者姓名、年龄、照片等详细信息,否则拒绝移交遗体。
在“9.13事件”敏感时期,我们肯定不能公开林总的信息和细节,这也成为双方交涉的第一道障碍。
不过也有学者分析说,当时飞机失事现场的环境非常恶劣,遗体的处理和运输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按照当时蒙古国的技术条件,几乎是不具备妥善处理和运输遗体的,同时为了不显露出其无能,由此才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条件。
不过,以文史君之见,蒙古国不愿归还遗体,只因为苏联当时已经动了手脚,毁坏了遗体,没法归还了。
3、习俗与条件的双重阻挠
当时蒙方以“无火化习俗”为由拒绝中方火化请求,转而要求土葬。
但当中方提出在坠机地点安葬时,蒙方又以“不吉利”为由反对,最终指定距离现场一公里的高地作为墓地。
很明显,蒙方的这一做法也是在刁难,有着明显的不愿配合的意思,这也反映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权衡与利弊。
还有资料显示,当时蒙方不仅拒绝归还遗体,还扣留了飞机残骸、文件等关键物证。
据参与调查者回忆,当地牧民将餐具、地毯碎片当作纪念品哄抢,剩余金属部件在90年代被当作废铁出口,包括带有我国国旗的飞机尾部。
不过,尽管蒙古国不肯归还遗体,但他们对遗体的处理还是很谨慎和认真的。
最后,蒙古国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人死后不能葬在自己死去的地方,因此墓地选在了失事点西北方向的高地上。
当时,9具遗体被共同安葬在一个大坑中,并没有分开单独安葬。我国驻蒙大使许文益向墓地上铲了一些土,象征中方参与了那次安葬活动。
最初设立的墓碑正面写有“中国民航1971年9月13日遇难9同胞之墓”,下面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大使馆”字样。
但那处墓碑后来因为风化以及人为破坏,不知所踪。
现在矗立在坠机地的墓碑是2008年9月13日由未留姓名的悼念者设立的。
墓碑是一块青色花岗岩,石碑上只刻着“九一三遇难者之墓”八个字。
由于新的墓碑并非官方设立,也没有标记任何姓名,如今已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墓地位置已经难以准确确定,新的墓碑承载了更多的纪念意义。
可气的是,后来蒙古人还将林总坠机地和墓葬地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门票300元,价格不菲。
2011年9月13日,在林总去世40周年的纪念日上,黄永胜之子黄春光组织了一个7人祭拜团前往蒙古国祭奠。
一行人包括林总的女婿张清霖和“四大金刚”的儿子们。
祭拜仪式上,他们向林总献花,带了月饼和苹果各四个,还有一瓶茅台酒。7个人鞠躬致哀,由黄春光念祭文,最后张清霖打开一瓶酒绕着坟地撒了一圈。
另外,张清霖还捡了一些飞机残骸装在玻璃瓶中带回了北京,林总女儿林豆豆将那些珍贵的残骸称之为“飞机的眼泪”。
透过那场遗体争夺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本质是意识形态与国际关系碰撞的结果。
蒙古国通过拒绝归还遗体,巩固了苏联阵营立场;而我国则以克制态度避免事件升级,为后续中美建交、高速发展铺平道路。
而墓碑上的8字,既是个人命运的终章,更是大国博弈的注脚。
读者们,关于“蒙古国拒绝归还林总遗体”,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