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天气转凉,本该是一夜安睡的好时节,但不少朋友却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夜里不热,甚至觉得冷,但一觉醒来,却发现胸口、后背出了一身汗,衣衫都浸湿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盗汗”现象。
秋季盗汗,究竟是湿气重的表现,还是身体虚的信号呢?本期,我们请到了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针灸推拿科的王佳,让她从专业的角度为大家解析。
什么是盗汗?
“盗汗”这个名字很形象,形容这汗像小偷一样,总是在您夜间睡着、卫气松懈的时候偷偷出来,等您一醒,它又马上停了。正常的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但盗汗是一种在不该出汗(凉爽夜晚)的时间和环境下出现的异常出汗,这无疑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示信号。
夏末秋初高发之谜
夏末秋初,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炎热,时而凉爽。这种气温的波动使得人体的生物钟难以迅速调整,导致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汗液的正常分泌。此外,夏季人们出汗较多,身体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较大,到了秋季,身体还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进而引发盗汗。
盗汗的“元凶”是谁?是虚还是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有可能是“虚”,也有可能是“湿”,甚至是两者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伴随症状来揭秘盗汗的原因。
身体“虚”了——尤其是阴虚
身体虚也是秋季盗汗的常见原因之一。秋季天气转凉,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而阴气逐渐增长。如果身体本身虚弱,如阴虚体质的人,在这个季节就更容易出现盗汗。阴虚则火旺,当阴液不足,阴不能制约阳,就会产生“虚火”。夜里入睡时,虚火会更加亢盛,蒸腾体内剩余的津液,迫使津液从毛孔泄出,形成盗汗。另外,久病之后、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因素也会损伤人体的气血和津液,导致身体虚弱,引发盗汗。伴随症状: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午后脸颊潮红、舌红少苔。
身体“湿”重——尤其是湿热内蕴
在秋季,暑气未完全消散,加上降雨增多,空气中湿度较大。人体若无法及时排出湿气,就容易造成湿气积聚。湿气重的人往往脾胃功能较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当脾胃不能正常工作时,湿气就会在体内作祟,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盗汗。此外,现代人喜欢吃生冷食物、长期待在空调房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重体内湿气,增加盗汗的概率。出汗特点:汗液通常比较黏腻,汗味可能较重,醒了也不容易马上止住。
如何调养解决?中医为您解“盗汗”之忧
对于阴虚内热引起的盗汗,调理以滋阴养血为主。饮食上,可多吃银耳、百合、梨、蜂蜜、芝麻、山药、鸭肉、莲藕、枇杷等滋阴润燥之品,补充身体阴液。远离辛辣、油炸、花椒等食物,以免助火伤阴、耗伤阴液。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服用一些滋阴降火的中药如:麦冬、石斛、百合、玉竹、沙参等进行调理。
如果是湿热引起的盗汗,可以多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荷叶、绿豆、芹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少吃:冷饮、甜食、油腻、酒精等助湿生热的食物。也可以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湿气的排出。此外,还可以尝试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帮助去除体内湿气。
穴位按摩:睡前按一按,助眠又止汗
阴郄穴:“阴郄穴,治盗汗之首选”。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0.5寸,小指一侧的肌腱内侧凹陷处。睡前用拇指按揉3-5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复溜穴:补肾滋阴的要穴。位于脚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的中点向上约2横指处。按揉此穴3-5分钟。
秋季夜间盗汗,既有阴虚之“虚”,也有湿热之“实”,不能一概而论。胸口出汗多与心、肺相关,提示您需要更多关注这两方面的调理。辨证施策并结合饮食、生活习惯及穴位按摩等方法,方能有效缓解盗汗问题。
王佳,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流派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双聘医生。现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基层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头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埋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针灸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针灸治疗脑病及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记者 / 张益
编辑 / 宗哲麟
通讯员 / 王佳
资料 /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