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中菲在南海黄岩岛海域爆发了激烈的海上对峙。菲律宾组织了10余艘公务船,从多个方向悄然逼近黄岩岛海域,意图突破中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边界线。中国海警早已严阵以待,当场展开管制行动,喊话警告、水炮驱离、航路分割一应俱全,现场形势一度剑拔弩张。
菲律宾此次行动呈现出明显的组织性和挑衅性。多艘公务船从不同方向逼近黄岩岛12海里领海,其菲3014号船在中方多次警告后,仍以 "不专业、危险方式" 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船,导致擦碰事件。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表示,10时许,菲3014号公务船无视中方多次严正警告,以不专业、危险方式,故意冲撞中方正常执法的海警船。菲方蓄意侵权挑衅行径性质恶劣,发生擦碰的责任完全在菲方。根据中国海警局的通报,中方当时采取了分级响应机制。先是喊话警告,然后是精准航路管制,最后才动用了水炮喷射。这一套操作,既显示了中方执法的专业性,也展现了中国对南海事务的掌控力。
最引人注目的是菲律宾3014号船不仅不听劝,还玩起了危险动作,刻意撞击中方执法船,结果被反制,现场航速直接降为零,AIS信号显示其 "停泊" 状态,疑似被损或被管制。根据中方发布的现场视频来看,最后菲律宾船上人员举起了“白旗”不停飞舞,表示认输了!
截至目前信息,有3艘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巡逻船和2艘菲律宾渔业与水产资源局的公务船:BRP Datu M.Taradapit号、BRP Datu Romapenet号、BRP Gabriela Silang号、Cabra号、Mamalakaya号疑似被现场管制。目前菲律宾所有媒体,菲律宾军方,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都没有进行任何回应。
“管制措施”这个词可是首次提出,和“拦阻”“驱离”有很大区别。中国在黄岩岛采取的管制措施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从法理层面讲,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中国对黄岩岛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中国海警对菲公务船的 "管制措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依据国内法和国际法,对菲律宾船只在中国黄岩岛海域非法活动的 "现场执法行动",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核心目的是阻止菲律宾方面的违法行为,同时固定违法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后,根据《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警法》,任何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的行为,都可依法处理。以往菲律宾船只闯入,中国海警只能 "驱离",现在不一样了,可以依据 "非法进入自然保护区"这个条例 ,实施登临检查、扣押船只、追究法律责任。菲方那套 "渔民作业" 的借口,彻底不好使了。
"管制措施" 是升级为主动执法,这意味着,未来在黄岩岛的执法力度,将不再是 "你来我挡",而是 "你敢来,我就查",中方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明确了。黄岩岛的管控已从 “被动防守” 转向 “主动治理”。
要厘清此次中方处置的合法性,需穿透菲律宾的舆论炒作,回归历史与国际法的核心事实。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绝非 “单方面宣称”,而是有着数百年的实践支撑: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已在此生产生活,历代政府通过水师巡视、行政设治持续行使管辖权;1946年,中国政府正式接收南海诸岛并立碑确权,当时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国际社会无一提议,直至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才基于 “时效取得”“美军靶场” 等站不住脚的理由,非法主张主权。
从国际法框架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国的行动提供了明确依据。公约第2条规定沿海国对领海享有主权,菲船未经许可闯入黄岩岛12海里领海,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而菲3014号船的故意冲撞,既违反公约第19条 “无害通过” 原则(损害沿海国和平秩序),也违背《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 “避碰责任”。菲律宾所谓 “黄岩岛在其专属经济区” 的说法,更是混淆了 “领土主权” 与 “海洋权益” 的概念 —— 专属经济区的前提是承认沿海国的领土主权,而非以此否定主权。
值得警惕的是,美菲炒作的 “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本质上是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 “违法仲裁”,中国从未接受也不承认,且该裁决本身存在严重法理缺陷,不具有国际法效力。这种选择性忽视国际法的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部分国家借 “规则” 之名,行 “霸权” 之实的真实意图。
黄岩岛对峙的背后,是多重力量的复杂博弈。对菲律宾而言,其 “以武促谈” 的策略,本质上是试图将外部势力拖入南海议题。事件发生前,美日菲刚于9月12日至13日在黄岩岛外海举行联合军演,美军 “里根” 号航母、日本 “出云” 号直升机航母参演,名义上是 “自由航行演练”,实则为菲律宾 “壮胆”。演习刚结束,菲方就发动 “冲岛” 行动,可见其与域外势力的联动早有预谋。
美国的介入逻辑清晰且一贯: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发展。国务卿鲁比奥公开支持菲律宾,将中国设保护区称为 “胁迫之举”,却对美国在全球设立数十个海洋保护区的事实避而不谈;8月13日,美军还曾派军舰非法闯入黄岩岛领海,暴露其 “航行自由” 口号的虚伪性。日本则通过 “坚决之龙2025” 军演部署 “堤丰导弹系统”(射程1600公里,覆盖中国东部沿海),试图以 “安全合作” 名义扩大在南海存在感;澳大利亚则计划通过技术培训、设备援助强化菲海警力量,实则为自身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寻找借口。
此外,印度、加拿大等国的 “搅局” 动作,更多是象征性表态。印度与菲举行联合军演,但其海军在南海缺乏持续存在能力,本质上是借南海议题提升 “大国形象”;加拿大 “温哥华” 号护卫舰非法闯入黄岩岛领海,却仅敢在舆论上 “碰瓷”,未敢采取实质挑衅行动,暴露其 “跟随美国、刷存在感” 的真实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据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等媒体报道,菲律宾武装部队自9月12日起启动最高级别安全状态 ——“红色警戒”。在此状态下,菲律宾军队全面取消休假,全体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可随时响应行动;快速支援部队已完成部署,其他部队亦处于 “令下即动” 的准备阶段。与此同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采取了特殊安保措施,相关安排引发外界对局势的关注。
此次菲律宾启动最高级别安全警戒,核心诱因并非外部安全威胁,而是源于国内愈演愈烈的内部矛盾 —— 腐败问题引发的社会抗议。事件源头可追溯至8月曝光的治水工程腐败案件:据调查,至少15家承包商被指与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存在利益勾结,通过不正当手段私吞工程款项,导致治水工程存在明显偷工减料问题,工程质量与预期严重不符。
腐败丑闻曝光后,菲律宾境内迅速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与抗议活动,部分地区还出现骚乱现象,对国内社会稳定造成显著冲击。随着抗议活动持续发酵,菲律宾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局势逐渐严峻。为应对这一局面,菲律宾政府决定动员军队做好行动准备,通过启动 “红色警戒” 强化国内安全管控,试图缓解社会动荡带来的压力。
从当前局势来看,菲律宾正处于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期。一方面,马科斯政府因此前在民生事务治理中的疏漏,面临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另一方面,其此前在地区事务中采取的部分举措,也加剧了自身面临的治理压力。在内部混乱难以快速平息的背景下,菲律宾近期在南海区域的一些动作,被外界解读为试图通过转移关注焦点,缓解国内矛盾的应对方式。
此次黄岩岛对峙,将对南海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从短期看,中菲关系面临考验,但菲律宾的挑衅空间已被压缩 —— 中方在黄岩岛的 “三位一体”(海警、渔政、军方)管控机制将更趋成熟,保护区内的常态化执法会让菲方 “闯岛” 代价显著提升。马科斯政府若继续 “挟洋自重”,不仅会面临外交孤立,还可能失去中国市场这一重要经济支撑,2024年中菲贸易额达800亿美元,中国是菲最大贸易伙伴。
从区域安全架构看,南海正从 “无序竞争” 向 “规则构建” 过渡。中国与东盟推动的 “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已完成案文三读,尽管在适用海域、效力等问题上仍有分歧,但 “管控争议、维护稳定” 已成为各方最大共识。未来,“准则” 的落地将为南海建立常态化危机管控机制,减少 “灰色地带” 冲突的可能性,这也是对美国 “阵营对抗” 思维的间接否定。
从长期趋势看,南海的竞争与合作将并存,但中国的主导性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不会放弃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航行自由” 炒作、联合军演等动作仍会持续;另一方面,中国通过 “生态保护”“民生合作”,如南海渔业合作、油气共同开发等议题,正逐步构建 “以规则赢信任、以合作促稳定” 的区域秩序。这种 “硬实力守护主权、软实力凝聚共识” 的策略,将成为中国应对南海复杂局势的核心路径。
黄岩岛的风浪终会平息,但南海秩序的重塑仍在路上。此次对峙证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不可动摇,而通过法理、外交、合作多维度构建稳定的区域秩序,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之道。对所有相关方而言,放弃 “零和博弈” 思维,回归 “共同安全” 理念,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