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华扩租记
我与海华的故事
引 言
空间,往往是成长最沉默的见证者。
2006年年底,海华永泰完成改制,从合作所转变为合伙所——仿佛一声发令枪响,接下来的十数年,她便以奔跑的姿态,不断突破边界、打开新局。
——上海总所创始合伙人张诚律师
七百平间·初展宏图
改制后不久,2007年初,海华告别了浦东南路世界广场24楼,迁至东方路69号裕景国际商务广场A座7楼。最初的办公区域占据701-704室,总计700多平方米。比起从前,这里不仅面积更大、装修更高档,还是崭新的楼宇,交通便利、气象一新。入驻那一刻,大家都满怀喜悦,以为这方天地足以容纳未来三五年甚至更久的光景。
彼时(2007年初),海华仅有40人左右办公,新地方理论上可容纳六七十人。谁也没有料到,改制释放出的能量如此巨大:人员持续涌入,业绩节节攀升,荣誉接踵而至——2008年荣获“上海市十佳律师事务所”,2009年,时任主任颜学海又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不过两年时间,办公室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接近80人散落在各个角落,连犄角旯旮都摆上了办公桌,拥挤不堪。
其实,海华当时的管理层早就有心扩租了,无奈7楼已经“客满”,在同一楼层我们无地可租,别的楼层吧,倒是有可租之地,但跨楼层办公毕竟多有不便,所以就这么忍而不发。等到实在憋不住了,机会也随之而来。
方寸之间 · 终成天地
转机往往来自坚持之中。
2009年9月,东北角(711室)一家IT公司搬出,腾出120多平的地,不仅面积有点小,位置差,而且和我们已有的办公室连不起来,但我们毫不犹豫地拿了下来,立马签合同,立马装修,立马入住。搞定东北角后,办公室拥挤的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拥挤暂时缓解,但不过一年,空间再度告急。
好在2010年6月,隔壁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缩减规模,退出了706室。我们将这近230平方米“收入囊中”,办公面积首次突破1000平米,律师人数也跃过百人。
然而,办公面积虽然大了,新的尴尬出现了:三个办公单元彼此独立,既浪费面积,也不便于管理。我们开始留意其他邻居的动向,尤其是那家汽车销售公司余下的705室——只要拿下它,701至706就能全部贯通。每次见到那位老板,我们总会半开玩笑地问:“你们什么时候搬走啊?”
可惜现实没给我们从容等待的时间。还不到一年,空间再次吃紧,而这一次,左等右等都没有邻居要搬。2011年10月,我们只好跨出7楼,签下9楼的901和913室。三百多平方米,能容纳近40人,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跨层办公终究只是权宜。
半年后,机会终于回敲我们的门:7楼东侧的712和713室腾空了。尽管当时办公面积尚有富余,但管委会的几位合伙人一商量,决定还是拿下来,一是这两间办公室只有220平,即使装修后空置,成本上也搁得住,二来也想改变一下被动扩租的老做法,打点提前量,三来这两间办公室可以和两年前租的711室以及最早的701到704室连成一片,这是我们最最想要的,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怕被别人抢走,一旦被别人拿走,那我们拿下整个七楼的计划就会落空。
2012年6月签约,这一次的装修,我们终于不再火急火燎。
一年后,期盼已久的时刻到来——705室空出来了。我们毫不犹豫地签下这230平米。五次扩租,曲折相连,海华终于在7楼拼出了一片完整的根据地。只差西北角的707-710,整个7层就将尽归海华。
然而更大的机遇已在别处酝酿。
连点成片 · 终现转机
2014年春节后不久,我们从物业处得知15楼空出来了,物业问我们要不要?其实,这个时候我们7楼和9楼的面积加起来差不多有1900平了,而15楼一层面积2100多平,只比现有的办公面积大300来平,另外,15楼的租金要比7楼高出不少,装修焕新费用不菲,另外,这几年新租的几间办公室装修的费用都还没有摊销完(尤其是最后一次705室的装修,全部是会议室,用料和规格和装修标准较之以前要高不少),现在搬家,未来几年合伙人将面临成本陡升的压力。但想着这几年吧,扩租的事没完没了,合伙人虽然只是动口(决策)不动手(签约和装修等一干事体完全由行政团队处理),但也实在是搞烦了。再说现有的办公室布局拥挤(人均面积不超过10平米,过道最窄的地方只有60厘米)不说,装修水平实在有点落伍了,而且上下楼两处办公,对9楼的律师来说确实不太友好。现在机会难得,错过了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最后大家还是决定租下15楼,老冯(加庆)虽然心痛,却也欣然赞成。
15楼的装修毕竟是个大活,而且要上一个台阶,这次发动了合伙人,让大家找设计和装修公司,忙乎了几个月,顺顺利利地完成了装修并且在夏天结束的时候从7楼和9楼搬进了15楼,海华永泰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门面,办公环境和办公形象较之以前可以说是鸟枪换炮,和我们的江湖地位总算配得上了,这个时候海华永泰的律师差不多要200人了,海华可以歇口气了。
步履不停 · 终向陆家嘴
15楼后,海华在裕景国际又进行三次扩租。2015年,海华成立20周年,在年底的合伙人大会管委会提出“三个十”发展战略,大家认为还是要大干快上,加之15楼几近人满,扩租的事又上心头。基于以前的经验教训和对海华发展势头的充分信心,2016年3月,海华签下了11楼的6个单元(1107-1112),面积近900平。到2018年底,办公室又开始紧张起来了,旋即于2019年4月和10月先后签下20楼和21楼的4个单元(面积近800平米),这先后租下的四个单元,基本上都没怎么装修,只是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因为,从2019年始,大家对裕景国际的不满越发强烈了:新楼变成老楼,不仅容颜已逝,品质下降,而且更难令人忍受的是,旁边浦东大道的修建似乎永无止境,常年尘土飞扬、环境脏乱差。加之海华的办公室分布于4个不同的楼层,身处11楼、20楼和21楼办公的律师们啧有烦言。裕景国际虽说海华的发家之地,但确实到了该和它说再见的是时候了。
2019年年中,管委会已开始考虑从裕景撤离,另觅良处。只是这寻觅的过程因合伙人因对楼盘的选择难以达成共识而稍显冗长,直到2020年5月,经合伙人投票才最终选定富士康大厦,2个楼面,5200多平。当我们于2021年5月搬入位于小陆家嘴核心地段的富士康大厦新办公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裕景国际的新空间: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清新时尚的家具,一应俱全的办公设备......毫无疑问,海华永泰的办公形象一跃而至上海乃至全国律所的顶流。
每每回想海华的扩租历程,旧时的梦想和记忆就会不期而至,一种令人血脉喷张的激动和欣喜滋润身体的每一细胞。海华扩租的过程,其实就是海华快速成长和持续壮大的真实写照:从裕景国际到富士康,从上海到北京,乃至全国近40个办公室,从中国到世界,仿佛有一种无形而神秘的的力量在推动我们,使我们不断去寻找并扩大自己向上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装载的不仅有我们办公桌椅和设备,还有他们的主人——一个个涌入海华的我的同事,正是这些源源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填充并形成了这个空间的灵魂,并铸造海华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核。
结 尾
《我们的30周年》投稿方式:
请发送电子文档至:weixintougao@hiwayslaw.com
电子文档名称为作者姓名+征文标题。
刊载方式:
来稿将陆续在海华永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同时,我们将选取优秀文章刊录于《海华永泰30周年纪念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