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热搜级的危机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几乎看不见的人类苦难。
人们可能遭受谩骂、羞辱,被解雇、降职,甚至遭遇骚扰和言语攻击。在任何危机中,总会有人扮演发起者、煽动者、实施者、同谋者和受害者。而无论是哪一种角色,被卷入聚光灯本身,就已是一段极其痛苦和不安的经历。
这些人正承受着心理上的伤害。涉事企业的员工,不管他们认为自己是肇事者、同谋者、受害者,还是被误解者,都会在情感和道德层面受到冲击。
最大的伤害在于,他们无法在汹涌舆论的攻击中自我说服,也没法合理化自己与公司的行为。公众的标签和指责,无法被纳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在悠悠众口中,我竟成了“坏人”;我每天在做的工作,竟在大众眼里是错误的。
于是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震惊、愤懑、羞耻、内疚;以及功能失调的行为:争辩、退缩、颓唐、亢奋。
危机之后,情感局面尤其复杂。许多人会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尤其是当他们发现曾经信任的领导者或公司被公众指责为错误时。
那些原以为自己尽心尽力的员工,在遭到围观和指责后,不论对错,都会深陷羞愧。哪怕只是“打工人”,也会产生内疚和自责。
我常常听到当事人跟我诉说的一些场景。
想要说些什么,一边说话或者打字,看看自己的手或者新颤抖得多厉害,胃会有多难受。
脑子里有一堆乱七八糟的单词,支离破碎的句子,成串的真相,满腹的委屈和申辩要讲,却毫无条理。
想着也许应该写下一些东西,然后背下来,可以面对即将面对的那些人和场景。脑海里有一个自己的形象将那些话倒背如流,像个孩子在背表格。脸涨得通红,卡了壳又因为恐惧和尴尬在颤抖。
别人都站起来看着,他们甚至比当事人更尴尬,只希望自己和对方都快些消失,别让他们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能表达些善意和悲悯。
更多的人,只是看客。
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反应,往往延伸到更深层的价值冲突。他们经历认知失调,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对齐,却常常只得到强烈的失败感和良心危机。至于直接的受害者,更会体验到深刻的背叛感和无力感。
工作与公司是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司被负面事件波及时,他们也被社会污名化,职业生涯与谋生路径随之受到影响。
我曾与许多危机事件中的甲方团队深入讨论。他们说:
朋友圈图片被“好友”截图发到公域;
群聊发言被断章取义;
私人信息遭歪曲传播;
期待的声援迟迟不见;
拼命想摘掉负面标签;
关闭朋友圈,只保留“三天可见”;
带着心理负担硬撑工作;
无力回应亲友的善意询问;
有人干脆删光几乎所有微信联系人;
陷入自我怀疑与专业自省;
进退维谷:想辞职又怕被骂“不仁不义”;
更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热搜;
同时要准备接受下一家公司的人事问询。
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在危机过后,都必须直面并处理这些复杂情绪。
福克纳说:“过去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公司的文化变革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也不会因为一句“吸取教训、浴火重生”而奇迹般改变。真正的出路是进入一个“价值观愈合”的过程。
所谓价值观愈合,并非单纯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声誉管理体系,而是将创伤性的经历转化为组织的资产。
然而现实中,几乎没有公司真正完成过这样的过程。多数企业要么不认为重要,要么觉得太难操作。更关键的问题是:谁来发起?谁来推动?
如何在声誉修复阶段,推动价值观愈合?
第一步,是就“错在哪里”达成共识。公司必须准确、透明地叙述危机。承认错误,是修复的起点。
对于受影响的员工而言,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才能带来安定感。敢于直面危机,意味着公司愿意为过去的行为负责。这种问责与透明,是重建客户、员工、投资者信任的基础。
第二步,是创造受保护的环境。让员工能安全地交流、讨论和分享,不必担心说真话会葬送职业生涯。
这种受保护的环境,可以是全员大会,可以是小范围讨论圈,也可以是匿名反馈渠道。核心在于,为表达情绪、宣泄痛苦提供出口。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公司才能真正倾听到员工的伤害与愤怒。
价值观愈合的关键,是“治愈性对话”。它既能帮助个体走出羞耻和悲伤,也能培养组织内部的社区感和团结感。领导层要以诚实的沟通回应,在必要时勇于请求原谅。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享过美国铝业 CEO 的文章。
同时,组织需要在“纪念与前进”之间找到平衡。过去不应耗尽未来的精力,但也必须保留在记忆中。随着时间推移,修复过程要转化为组织记忆和声誉资产。
几年之后,许多人已不记得危机发生过;更多员工在危机当时甚至还未加入公司。但一旦大家开始认为“这种事不会再发生”,新的危机便悄然逼近。
因此,组织必须保有纪念机制。比如:
定期反思与高管沟通会;
将经验融入企业价值观;
让危机案例成为招聘、晋升、培训的一部分;
若危机足够重大,还可制作纪录片,用于新员工和管理者的培训。
危机中的隐形受害者,常常不在公众视野,却在组织内部留下长久阴影。价值观愈合,既是对他们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防护。
真正成熟的企业,应该在声誉修复的同时,完成对组织心灵的修复。
也许这是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涅槃之旅。
我写的书
友声誉的使命是“陪跑品牌至暗时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